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

2023-07-05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1、更新观念,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定位于教育发展型而不是医学型。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重点关注存在特殊问题的学生。工作重点应集中精力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调整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掘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要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的教育职能,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组织形式的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措施对学生有计划的实施主动性教育,如课堂教学、学科渗透、行为训练、团体辅导等,更好的实现教育目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应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并在他们身上扎根,实现以各科教学促进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

  2、整合多种教育力量协同合作,建立健全心理卫生工作组织网络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网络体系是优化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的重要保障。根据我国高校目前状况,网络体系宜立体构建、专兼结合、组合多元化。立体结构是指高校应建立上下畅通、横向联系、协同工作、立体化的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网络。专兼结合、组合多元化是指高校需要有少而精的心理卫生工作专职队伍,兼职队伍组成应多元化,不仅局限于心理学教师、医生,而要扩大到学生政工干部及每一位老师。兼职干部在专职干部的统一组织下,根据自身特长从不同角度和渠道开展工作,通过协同努力,实现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整体优化的目的。

  3、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设立心理咨询机构

  每年新生入学后,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及时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情况,了解学生个性及心理健康情况,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的教学、管理、德育等工作。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及时发现学生中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患者,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通过心理咨询,可以使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摆脱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和行为,提高他们的心理平衡能力和承受能力。心理咨询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加强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建设合格的师资队伍

  大学生产生的许多心理问题是师源性的,是因为教师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教育教学与管理方式不当或师生关系不良导致的。因此进一步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对大学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有一批具有心理教育能力的合格(下转第54页)(上接第51页)师资。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心理教育,忽视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这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或培训,增强教师心理教育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心理教育观,让教师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及教导和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能力。教师只有具备了心理教育能力,才能将自身的优秀素质潜移默化为学生的素质,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总之,现代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可以归结于信念的淡化和价值取向的扭曲,要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就必须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工作也要引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德育在采用传统的说服、榜样、评价等方法的同时,还要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大学生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多采用会谈、讨论、生活技巧训练、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心理教育的方法,增加创新性和实效性。所以我们应当理性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积极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变革。只有这样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走向规范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