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生合唱艺术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3-07-03
在中学生合唱艺术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英国文艺批评家佩特曾作出“一切艺术到精微境界都求逼近音乐,因为艺术能泯灭实质与形式的区别,而达到这种天衣无缝的境界的只有音乐”③的精辟论述。作为独具群体音乐教育优势的中学生合唱艺术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必然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一)合唱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

  中学生合唱音乐的音色优美,层次分明。高声区音色纯净如天籁,中声区音色温暖而又柔美,低声区亦能呈现出浑厚深沉、壮丽坚定之美。通过合唱艺术的学习和表演实践,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区分真伪、善恶和美丑,进一步认识当代社会文化的多样化与多元性,自觉地增强对不良文化的免疫力,从而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高尚情操和优雅品质的新时代的青年学生。 “乐圣”贝多芬曾给出了 “音乐具有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的精辟论述。这一论述对当下在中学生合唱艺术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刻的、现实的指导意义。在合唱的排练、演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使学生的个性特长也得以充分的展示。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情感的升华和艺术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

  (二)合唱艺术实践是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过程

  当代和谐社会的建设首要的是和谐的人才。就一个学校而言,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同样首先需要的是和谐的师生,而合唱艺术所追求的正是和谐与协调。现实的需要与合唱艺术固有的优势使得合唱在培养和加强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与创新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独特的教育作用。在合唱艺术实践当中,通过指挥的控制与协调,各声部依据不同角色、不同性质的演唱任务而彼此倾听、衬托、呼应和交融,但无论是怎样的演唱要求,最终指向的都是表现和传达作品中深蕴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从而使歌者和听众获得美的感受,心灵得以慰籍,思想得以净化,灵魂得以升华。合唱的这种共性追求,不仅仅是声音的高度和谐与统一,它更是队员之间心灵和思想的高度统一。这种特性决定了每一个参加合唱的学生在包含发声的位置和演唱的速度、力度、强弱以及呼吸等在内的声音技巧上发挥个性优势的同时还要学会控制。在合唱中,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以表现群体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塑造共性的艺术形象为最高目标,真正做到以个人服从整体利益为最高准则。这是合唱艺术至高无上的美学原则所决定的,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有效方法。同时,在这种艺术的再创造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必须调动自己所有思想和感官投入到歌唱当中去,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又彼此协作彼此融合,用真心去体会,用真情去诠释。

  (三)合唱艺术实践是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过程

  众所周知,现在的中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快节奏、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很多学生更加重了孤独感和极端的个人主义。集中表现为只关心自己的感受而少顾及他人,看重自身的利益而忽略甚至损害他人或集体的利益,这些心理状态和言行与合唱对人的要求是截然相反的。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合唱艺术实践将有助于消除大学生这种消极的甚至是不健康的心理,是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

  通过合唱的排练与演出,同学们一起排练,一起演出,同唱一首歌,穿同样的演出服装,一起聆听并创造美妙的歌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要一起分享观众的掌声和成功时候的欢呼雀跃,还要一起体验反复排练时候的枯燥与苦累。但是,正是在这种共同分享、共同体验的艺术群体中,苦恼和喜悦是大家共有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充分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可以清晰地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和心灵的慰籍的同时去关心同伴的状态。这样的艺术实践的经历对于培养中学生的奉献精神,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极其有益和富有成效的。

  总之,合唱这种表现力极为丰富的“声乐交响”音乐体裁,以其最强烈、最深着的艺术感染力,在通向学生的审美视野之时冲撞着他们的情感世界,将优美、崇高、悲壮、喜悦等各种审美感受带给他们,在他们懵懂的心里留下温暖、抚慰、震撼和激励,同时,也启发他们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的深深的回味和思考。这种独具的艺术美和深蕴其中的教育功能对于当今乃至以后中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的塑造以及创新精神与和谐意识的培养和强化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意义是广泛而又深远的。因此,在中学生合唱艺术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既是音乐工作者寓教于艺、寓教于乐的一项基本任务,更是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培养具有高素质、和谐型建设人才、为国家民族的伟大复兴,所肩负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