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2023-09-0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阿德勒(A.Adler)也出生于维也纳,他自幼多病,四岁时险些死于肺炎,这种经历对他后来发展出的“自卑理论”不无影响。阿德勒在1902年参加弗洛伊德的研究工作,并于1910年经弗洛伊德推荐担任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主席,但于1911年,因与弗洛伊德发生观点分歧而辞去主席一职,自组“自由精神分析研究会”,称自己的研究为“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认为,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本能的作用而忽略了社会因素对人的影响。阿德勒主张人类的行为主要是受到社会动力的影响,人的行为是有目的的、有目标导向的,潜意识不是人格的核心,个人的意识才是  
人格的核心。虽然阿德勒也重视人的早期经验,但他更重视的是人们对于过往经验的解释以及这种解释对日后行为的影响。
 
阿德勒认为,人行为的动力来源于自卑感和优越感,早年的自卑感会促使个体力求优越,因此追求完美、力求表现就形成了个人的生活目标。由于阿德勒相信儿童的早期生活经验对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对儿童的发展与咨询有相当深入的研究。他是最先建立儿童诊所者之一,重视学校的改进和父母训练小孩的教育方式。阿德勒认为,儿童之所以有破坏捣乱的行为出现,主要是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达到以下目的:
 
(1)引起注意: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引起别人的注意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如果这种需要过于强烈,就可能出现适应欠佳的行为。
 
(2)争夺权力:一个两岁的小孩常常会以说“不”来满足自己,表示他有权力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大人无法叫他做他不想做的事。这样就有可能产生这样的矛盾,一方面父母由于过度保护、溺爱或以权威的方式来教育小孩,另一方面,小孩又想证实自己有说“不”的能力。父母和小孩都想追求发号施令的权威角色,在这种权力争夺中,如果小孩总是获胜,父母放纵他们,小孩会经常感到沮丧,如果经常是父母取胜,孩子可能会表面上暂时服从,内心中却加深日后的反抗,所以从人格发展的角度来看在权力的争夺战中双方都是输家。
 
(3)寻求报复:如果在权力争夺战中,孩子经常失败,他也有可能不再争取权力,转而寻求报复。这种报复心来源于孩子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受到别人的忽视或伤害,反过来就以伤害别人作为满足,对别人的伤害越大,获得的满足感就越强。
 
(4)表现无能:儿童如果使用上面的方法都失败之后,心理上就会十分沮丧,于是便放弃一切,表现无能,以我不行,我不会等方式来保护自己。为了达到上面的四个目标,儿童可能采取主动和被动两种不同的态度,也可能采取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不同的方式。这两种态度和两种方式结合起来就出现了四种行为类型:主动建设性(如学校成绩优良)、主动破坏性(如行为粗鲁、反抗)、被动建设性(听话、乖巧)、被动破坏性(懒惰、固执)。
 
若要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就需要仔细分辨儿童的错误目标,根据目标的调整达到对行为的改变。在改变儿童的行为时,要注意以下原则:(杨文贵,1986)
 
(1)去除我们成人必须控制儿童的念头;
 
(2)接受成人必先改变行为与态度的责任;
 
(3)尊重儿童他们能做最好选择的权利;
 
(4)确认儿童大多数的努力,都是尝试在团体中获得有价值的地
 
位;
 
(5)了解儿童的不良行为是他们内心沮丧的表现;
 
(6)经由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儿童学会自制与合作的能
 
力。
 
阿德勒的思想对改进儿童不良行为的方法产生很大影响。
 
(二)个人中心疗法  
个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是卡尔·罗杰斯(C.Rogers)。他于1942年出版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一书,以“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心理学的形象出现。他否定精神分析学派对人的消极看法,对人有极大的信心,强调每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尊严,同时也坚信每个人都有权表达自己的信念和掌握本身的命运,因此心理咨询并不去分析或控制个人的行为,只是“将一个人内在早已具有的充分发展的潜能释放出来”。在书中,他批评了传统的心理咨询中命令、禁止、训诫、建议、解释、说服、劝告等指导式治疗法,提出他的非指导式治疗法的新观念,向咨询员“无所不知”的基本假设提出挑战。1951年他又出版了《当事人中心疗法》一书,确立了“当事人中心理论”。随着该理论的发展,他把他的思想扩展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人际关系、政治等方面,并于1974年将“当事人中心疗法”改为“个人中心疗法”。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有以下几个基本概念:
 
(1)有机体:有机体是指一个存在的个体,个体包括有思想、行为和生理组织结构。有机体以其知觉,对周围世界所发生的任何事件产生经验。
 
(2)现象场:现象场是所有个体经验的总和,是个体的内在参考架构,只有为个人所了解。咨询员如果想了解一个人的现象世界,只有通过敏锐的同理心,试图去了解他的内在世界。个人行为反应是由内在的现象场所决定,而非由外在刺激情境所决定。
 
(3)自我:自我是由现象场的一部分分化而来,有机体具有现实的倾向,由一连串主观的知觉及有关“我”的感受形成“自我经验”。这些自我经验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及不断的修正,最后形成了自我概念。
 
(4)实现倾向:实现倾向是有机体发展其潜力以保全和扩展其本身的天生的倾向,实现倾向不止满足空气、食物、水等基本需求,还包括是有机体脱离外力控制、自立自主的处理各种问题。
 
(5)不适应行为:假如个体的自我及其经验相一致时,则个体的行为趋向和谐统一。反之,二者不一致则将导致个人内在的混乱状况及紧张焦虑。当个体面对不一致的现象时,为了保护自己,可能歪曲觉知到的经验,使之和自我概念相一致,或否认该经验的存在。此种歪曲、防御的行为,会逐渐导致不适应的偏差行为产生。
 
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的目的不只是解决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协助当事人自我成长,使他能在未来解决生活中所遭遇的任何问题。因此,咨询的重点是个人,而非个人的问题。希望个人在咨询之后,能发现真实的自我,摘下面具,显示自我与人交往,而成为一个“功能充分发挥的人”。对于咨询员而言,最主要的是要有亲切和接纳的态度,尽量尝试去设身处地了解当事人的心情和观点,建构一个真诚、温暖、接纳、同理的气氛,同时通过适当的沟通方法,促进当事人展现其内在的成长改变的能力。
 
(三)行为主义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