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距离 :
这一概念源于以色列心理学家N.利伯曼与Y.特罗普于1998年提出的时间建构理论,并随后凭借建构水平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包含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及概率距离4个主要维度的心理距离体系。心理距离主要描述事件或行为与自己之间的心理空间关系,涉及事件或行为何时发生、何地发生、何人所为及是否会发生。
基于建构水平理论的观点,心理距离会影响建构水平:远的心理距离使人倾向于采用抽象的、一般的、核心的、去背景化特征来表征事物;而近的心理距离使人倾向于采用具体的、偶然的、外围的背景化特征来表征事物。建构水平也会反过来影响心理距离:事物的抽象、一般、去背景化的表征使个体感知到远的心理距离;而具体、偶然、背景化的表征则会使个体感知到近的心理距离。
心理距离对决策偏好与选择也有重要影响。心理距离越远,与高水平建构相联系的价值量在决策评价中的权重就越大;心理距离越近,低水平建构(具体)的属性在决策评价中的权重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