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优势定向 :
这些社会群体的划分依据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国家、社会阶级等多种因素。高社会优势定向的个体倾向于加强群体间的差异,维持并促成更大程度的不平等;而低社会优势定向的个体希望缩小群体间差距,促成更大程度的平等。
社会优势定向是社会优势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由美国心理学家J.斯达纽斯和F.普拉图于1994年提出。该理论试图解释以群体为基础的不平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按阶层的形式组织的社会是如何延续下来的。社会优势理论包含3个基本假设。①以年龄和性别为基础的阶层在所有的社会中均存在,而另一些以广泛的文化因素作为划分基础的社会阶层系统(如南非的种族隔离、印度的世袭系统等),则存在于那些能产生持续的剩余价值的社会中。②人类社会的平等状况受到两种相互制约的力量的影响,一种是减少阶层间差异的力量,它使社会趋于平等;另一种是增加阶层差异的力量,它导致并维持了以群体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③大部分的群体间不平等的形式,如性别主义、种族主义等,实际上都是一种基本的人格倾向的表现。因此,该理论将社会优势定向概念化为一个在人格层面发挥作用的,渴望内群体优于和支配外群体的个体差异变量。社会优势定向表达了个体对某些社会群体的优势的支持与维护,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它与个体一系列的社会态度有关,并影响人们对待内群体和外群体成员的态度。高社会优势定向者有着为权力而争的世界观,并期望作为优势群体支配劣势群体,不顾公平或道德;低社会优势定向者则与之相反。因此,社会优势定向可用来解释偏见的形成以及以群体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社会优势定向也会影响个体自身的社会行为。个体会去寻找与自身的社会优势定向水平相匹配的社会角色,并通过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来影响社会的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