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倚理论

2024-02-26

    社会互倚理论 :

形成于20世纪初,由美籍德裔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K.科夫卡提出。他认为团体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团体成员之间的互相依存关系是动态变化的。20~30年代,科夫卡的同事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团体的核心是在共同目标下形成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团体作为动态的整体,任何一个成员或亚团体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或亚团体的变化。团体成员内部的紧张状态可激励团队向团队目标行动。随后,勒温的学生和同事又进一步指出,团队中完成目标任务的驱力激发了团队合作和竞争的行为。40~60年代,勒温的学生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多伊奇拓展了勒温有关社会依存性的推理,提出了合作和竞争的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D.约翰逊在《社会互倚性:在理论、研究和实践间的联系》一文中对多伊奇的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他认为,当人们具有共同目标时,个人的结局既会受他人的影响,也会影响他人。这样就会产生3种类型的社会互倚性:①合作的互倚性。在积极合作的互倚性中,每个人的成功都是以他人成功为基础的,团队成员之间关系融洽,共享信息资源,相互负责,互相促进共渡难关,团队成员会为寻求多赢结局而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②竞争的互倚性。团队中个体的成功是以他人的失败为代价的,成员间表现为消极对立,个体间相互竞争,无共勉共享,有时会不惜采取拙劣的行动挫败对方以获取胜利。③无互倚性。在此情境中,个体更关心的是怎样依靠个人奋斗获取成功,对他人的行为、目标与结果漠不关心。相对以上三种类型,个体所在的团体称为合作性结构、竞争性结构和个人性结构。

从3种互倚性的心理过程来看,在合作的互倚性中,团队成员投入的心理能量最大,除自己尽心尽力之外,还往往将朋友、家人等卷入其中并发挥作用。个人所做工作的好坏与群体内其他成员密切关联,个人可以为他人或群体目标的实现而舍弃个人利益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蕴含了双方的开放性,对于互倚双方来说这意味着自身既会影响对方,同时也会受对方的影响,并最终表现为促进的互动模式。在竞争的互倚性中,团队成员投入任务的心理能量小,并且只有挫败对方才能获得自己的胜利,表现为双方的对立与抵制,最终表现为阻碍的互动模式。因此,社会互倚性理论的基本前提是情境互倚的结构类型决定了个体间的互动性质,进而决定了结局。积极的互倚性能够促进团队成员间的互动,消极的互倚性带来的则是阻碍性互动。从结局来看,积极的互动模式促进人际之间形成直接的社会支持、共享的亲密感、互相关心的氛围以及积极的人际关系;消极的互动模式带来的是相互倾轧,造成成员对目标较低的意志努力、消极的人际关系和心理疾患。对于无互倚性的个人努力来说,对目标达成所付出的努力也很低,由于缺乏人际交流,处于心理封闭状态,当团队成员面临应激源情境时,因缺乏团队的社会支持,会从心理病理学层面影响个体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