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感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运动领域中能力感的概念,又称效能感,即运动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运动任务的自信程度的主观评价,是个体对自己运动行为和运动成绩控制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运动能力感的形成主要建立在4种信息来源基础上:①自我运动成功经验。在体育运动中,个体先前运动行为获得的满意结果,会增强其后继运动行为的能力感,多次的失败会降低个体对自己运动能力的判断。②运动间接经验。个体运动能力期望形成于自我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其中许多是源于他人的间接经验。当个体对自己某方面运动能力缺乏现实判断依据或知识时,间接经验对个体运动能力感有较大影响力。③评价劝导与社会支持。有助于个体在完成特定运动任务时提高自身对主观能力的评价,从而付出更多和持久的努力。④情感或生理反应归因。成功时的积极情绪和失败时的消极情绪使个体运动能力感发生变化,过度焦虑的个体会低估自己的运动能力,疲劳会使个体面对任务时运动能力感降低。
能力感理论认为,能力感是个体动机、情感和行动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决定成分,是个体行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机制。运动中的能力感是个体对运动技能的主观知觉,可以通过后天习得。当个体运动能力感水平较高时,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就越高;当个体运动能力感水平较低或认为自己无能时,就会对体育运动产生焦虑,甚至出现习得性无助,降低其动机水平以致退出体育运动。运动能力感研究常用的测量工具为身体自我效能量表(PSE)。运动能力感的提升途径包括成功经验、榜样示范、评价劝导、目标设定、决策参与、绩效反馈、组织控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