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方向理论 :
由美国学者G.琼斯和A.斯万恩在多维焦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多维焦虑理论主要关注焦虑或其他情绪的强度成分,而琼斯认为运动员对焦虑体验的知觉或解释比焦虑的强度更为重要,即关键的问题不是运动员是否具有较高或较低的焦虑水平,而是他如何解释焦虑作用的方向。当运动员对焦虑做出积极或消极不同的解释时,会对其运动成绩具有不同的作用。在提出焦虑的强度和方向两种成分后,琼斯及其同事认为焦虑还存在第3种成分——频率成分,即某种强度的焦虑体验是经常出现还是不经常出现。他们假设,运动员不但在竞赛焦虑体验的强度上具有差异,而且在方向和频率上也具有差异,且后两种差异更为重要,与操作成绩和运动水平的关系更为密切。
为检验焦虑方向理论,美国学者G.马丁特等用竞赛状态焦虑量表-2R(CSAI-2R)测量了焦虑的强度、方向和频率3个因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对于躯体焦虑和认知焦虑分量表,强度与方向呈负相关,但对于自信量表,强度与方向呈正相关;对于全部CSAI-2R的3个分量表,强度与频率呈正相关;对于认知焦虑分量表,方向与强度呈负相关。
焦虑方向理论认为,焦虑方向对运动表现具有预测作用。据此,比赛前可帮助运动员认识到焦虑是竞赛的一种自然产物,把适度焦虑视为获得优异表现的推动剂;当运动员赛前体验到躯体或认知焦虑时,可建议或帮助他们进行认知调整;当焦虑方向从促进性向抑制性转变时,可通过心理干预使焦虑方向从抑制性转变为促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