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方式理论

2024-02-14

    注意方式理论 :

由美国运动心理学家R.M.奈德弗于1976年提出。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在运动心理学中,它被作为运动表现的重要解释变量。在早期的研究中,注意被界定为至少有两个维度特征:①注意范围。指注意聚焦可视的宽度,用于解释注意视域的宽窄变化。②注意方向。指注意聚焦的指向是内部刺激(感觉和思维)还是外部刺激(环境)。注意方向在一般情况下保持在内外的平衡点上,可以相互转换。

奈德弗基于注意的这两个特征,把个体的注意方式分成4种类型:①广阔-外部注意。有利于迅速地审视环境,通常反映艺术与表演等职业的注意特征。②广阔-内部注意。有利于思考问题、计划策略,通常反映哲学推理、人文社会科学工作等职业的注意特征。③狭窄-外部注意。有利于执行目标相关的任务,通常反映计算机与珠宝工艺等职业的注意特征。④狭窄-内部注意。有利于组织、管理信息,通常反映数学、理论科学工作等职业的注意特征。基于此种分类,奈德弗开发了注意人际方式问卷(TAIS),主要用于观察个体习惯的注意方式。

研究人员将TAIS应用到运动情景中,解释运动员的注意习惯。在实际的运用中,运动执行对注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果个体的注意方式与运动执行的注意要求相匹配,则注意方式将倾向有益于运动表现的发挥。但是,在压力条件下,个体通常会表现得更加依赖于自己的习惯性注意方式。此时如果习惯性的注意方式与运动执行的注意要求不符时,则注意方式可能引起错误决策,使运动表现质量下降,也就是“choking”现象。因此,运动员培养自己注意方式的变化能力,以符合压力运动情景的要求。奈德弗根据注意方式的解释理论,进一步发展了运动员注意能力的测验工具,主要用于观察运动员注意方式控制的能力。该测验工具包括注意能力的6个维度:广阔的外部注意控制能力、广阔的内部注意控制能力、狭窄的注意控制能力、环境干扰或外部负荷过度注意的倾向、内部干扰或内部负荷过度注意的倾向、专注度减少导致的决策错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