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分类

2024-02-13

    Q分类 :

195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W.史蒂芬森提出,可用于人格自评和他评。使用Q分类进行人格测量时,施测者会给受测者一系列卡片(约100张),每张卡片上写有一句描述人格特质的陈述:“容易交朋友”“难以表达愤怒”等。受测者根据每个陈述在多大程度上符合自己,对卡片进行分类。量表的两端分别为最符合我的特质和最不符合我的特质。通过人格卡片的分类来确定人格特质的不同层次,位于“极为符合”一端的卡片显示其人格在此人的主要特质,核心人格特质也在其中。受测者按照一定的分布对卡片进行分类(见图),量表中间的卡片最多,而两端的卡片相对较少;这保证了个体谨慎地考虑了每种人格特质的内容,并与其他特质相比较。美国心理学家C.R.罗杰斯曾采用Q分类测量个体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通过比较两次Q分类,就能得到自我概念的两个方面(理想和真实自我)的差异或差距的量化测量。

Q分类方法的卡片分配图

Q分类方法运用很少,主要有以下缺点:Q分类方法在用于人格的自比性研究中,会引起被试的防御反应;两次或多次的人格自评中,会出现记忆的污染效应;运用强迫性分配方式,容易引起被试的反感;要求受测者检视100张或100张以上的卡片,导致测量时间过长,受测者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并缺乏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