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联想型学习 :
人类和动物为适应不同的外界环境条件,需要不断地去发现和把握外界事物的变化,而在面对不同类别的学习任务时会产生多种模式的学习方式,非联想型学习就是其中一种。由于变化仅由单一模式的刺激重复呈现所导致,是一种单一刺激所引发的行为学反应减弱或增强的过程,因此非联想型学习在脑内所引起的也是单一感受系统的兴奋性变化。
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在有关动物学习的相关研究中,就发现了刺激物所引起的习惯化和敏感化现象。但直到1976年,美国学者E.R.肯特尔在以海生软体动物海兔为实验对象的研究中,才开始对单一刺激重复呈现所表现出的行为学变化规律进行总结,并对神经元的单位放电进行记录,最终将这单一刺激重复出现所引起的行为学方面的改变确定为一种学习方式,称为非联想型学习。
非联想型学习包括习惯化和敏感化两种方式。敏感化是指存在一个强刺激或者损伤性刺激时,大脑对一个弱刺激的反应也会被强化,这是一种神经系统对环境刺激无意识的获得和保存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同一反复呈现的刺激导致的感受性变化过程。在肯特尔的海兔实验中,发现对海兔头部给予一个痛刺激或损伤性刺激后,会立即引起缩鳃反应,已经习惯化的轻触刺激也会产生敏感的缩鳃反应。这表明强刺激促使后继刺激引起的反应得到了增强,即出现敏感化这一现象。敏感化与习惯化相反。敏感化现象中,刺激与反应之间在时间上并未有相应结合,是一种并未与刺激形成明确联系的学习过程。在可能存在的有害外界环境刺激中,敏感化可以帮助机体提高警惕性,这对于增强自身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具有积极意义。习惯化则指当刺激重复出现后,个体逐渐减少或者停止对刺激产生反应。习惯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适应行为,使个体可以调整先天行为以便于适应环境中的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