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语法学习

2024-01-24

    人工语法学习 :

1967年,美国心理学研究者A.雷伯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中首次提出了人工语法学习范式。雷伯提出的人工语法又称雷伯语法,也称限定状态语法,它模拟了自然语言中语词顺序存在先后限定关系的特点。如下图所示:由箭头连接的状态(圆圈)数量是固定的,字母也通过箭头连接;符合语法的字符串是指从第一个箭头起,一直到出口,按照箭头方向连接起的字符串;不能按照语法图路径生成的字符串都是非语法字符串。根据下图所示的人工语法,MTVT、MTTV、VRXRT都是语法字符串,而MXV、VXMTM则是非语法字符串。限定状态语法通常十分复杂,较不容易发现;因此被试不太可能利用有意识的、外显的策略在较短实验时间内学会。

人工语法学习范式

人工语法学习范式是第一个研究内隐学习的范式。在雷伯语法之后,又有研究者陆续提出了其他类型的人工语法,其中双条件人工语法是典型代表。双条件人工语法要求刺激序列服从一定的先后对应关系,在对称规则下,前半刺激序列的元素分别可以预测与自身等距离的、位于后半刺激序列中的对应元素,如中文格律诗上下联的平仄对应规则就是一例。而在嵌套规则下,前半刺激序列的元素分别预测了位于后半刺激序列、与自身呈镜像位置上的元素,如ABCD-D’C’B’A’。

就人工语法学习的机制讨论,心理学研究者的工作衍生出四个具有影响力的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德鲁汉和马修斯于1989年提出的THIYOS分类器系统;美国心理学家赛尔万-施莱伯和安德森于1990年提出的竞争组块模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克斯和欣茨曼于1978年提出的范例模型;以及英国心理学家迪恩斯、克利尔曼斯和 麦克利兰于1991年提出的联结主义模型。这四个模型不同程度地解释了人工语法学习的内在机制,并各自得到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