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显现 :
行为显现围绕行为的出现过程展开,是心理学、哲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探讨的重要内容。持该视角的研究者认为,复杂行为都存在一个发展的过程,新的行为往往在已有行为的基础上产生,是已有行为成分自行组织适应的结果。但新的行为不等于已有行为成分的加和,不同行为成分之间的联系和组织在新的行为的产生过程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心理学领域,行为显现主要存在两种取向:社会文化取向和认知取向。前者认为,群体行为由个体行为构成,但却不能被个体心理单独解释;后者则认为,行为和心理现象不可以解构为一些列低层次的构成成分,即通过还原论的视角来理解。
英国哲学家J.S.米尔
19世纪20年代,英国哲学家开始围绕生物演化提出与显现有关的内容,但直到40年代,英国哲学家J.S.米尔在《逻辑体系》(1843)一书中才首次提及显现这一概念,英国心理学家C.L.摩根和法国哲学家H.贝格松等人进一步对相关理论进行扩充完善。进入20世纪后,格式塔学派把行为显现的相关内容引入心理学领域,提出复杂心理结构源于个体内部简单心理过程的自行组织。此外,受此观点的启发,一些研究者融合发育生物学和发展心理学相关内容,提出发展系统性理论。发展系统性理论认为,发展是一个行为显现的过程,发展研究的目标就是要确定促进和抑制行为显现的条件,随着而来的则是包括自组织、复杂性和显现等重要概念被引入发展心理学领域,催生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动态系统取向。
关于新的行为的出现,经典的科学实证主义的观点认为是更为基础的成分的集合,这也导致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通过对目标行为进行成分解构以理解其机制。相比较而言,行为显现则持一种系统论的观点,认为新行为的出现源于机体自身对已有不同行为模式的动态组织,为行为研究和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不同的思路。具体研究过程中,支撑这种动态组织过程的复杂动态系统的探求成为研究难点。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组织形式得以被模拟。辅之以计算生物学,复杂生命形式及行为表型产生的动态过程也正在不断被揭示。这些都为支撑行为显现的自组织过程的揭示提供了支撑。
与行为显现有关的观点也面临一些质疑:高层结构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其是否独立于底层结构,以及不同层级结构之间有怎样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儿童的社会性行为是否真的存在,它是否可能是刺激-反应这种简单条件作用的产物。如果把社会性行为当作高级心理机制导致的特定行为模式,它和低级机制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与行为显现直接相关,也是未来研究者需要着重加以思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