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反应理论

2024-01-11

    项目反应理论 :

项目反应理论以潜在特质理论为基础,以单个的测试项目为研究对象,以被试的潜在心理特质和在测试项目上的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同时用某种数学形式来表示。项目反应理论的这种基于项目的测试思想最早出现在世界上第一个智力量表比奈-西蒙智力量表中。A.比奈和T.西蒙测试并分析了不同年龄的儿童对测试项目不同的反应情况,画出了正确反应水平之间与被试年龄的散点图。用一条光滑的曲线对图中的散点拟合一下,就能得到一条项目反应曲线。因此,这一图形通常被认为是最早的项目反应曲线图。20世纪40年代,丹麦学者G.拉什最早提出了项目反应理论的概念。1952年,美国测量专家F.M.洛德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提出双参数正态卵形模型,并提出了与此相关的参数估计方法,使得IRT可被用来解决实际的二值记分的测验问题。这是IRT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但是,由于项目反应理论在数学上的复杂性以及缺乏有效的计算机程序的支撑,一直到60年代末,项目反应理论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直到70年代末以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参数估计算法的出现,项目反应理论才成为教育测量领域的热门。

IRT的意义是可以指导项目筛选和测验编制。它的基本思想和心理学中关于潜在特质的一般理论有关。在测验中,潜在特质一般指潜在的能力,并经常用测验总分作为这种潜力的估算。项目反应理论认为被试在测验项目的反应和成绩与他们的潜在特质有特殊的关系。

IRT有3条基本假设:①潜在特质空间的单维性假设。潜在特质空间指由潜在特质组成的抽象空间。该假设指组成某个测验的所有项目都是测量同一潜在特质。②局部独立性假设。该假设指同一特质水平的被试对不同测验的反应,在统计上是独立的。也就是说,被试对一个测验项目的反应不受他对其他测验项目反应情况的影响。③项目特征曲线假设。项目特征曲线(ICC)是项目特征函数(ICF)或项目反应函数(IRF)的图像形式。是对被试某项目的正确反应概率与其能力之间的函数关系所做的模型。项目反应模型主要分为3类:二级评分IRT模型、多级评分IRT模型、连续型IRT模型。

IRT的优点有:①能力参数估计的不变性,各测验项目对该测验的贡献都是独立的。②项目估计参数的不变性,即项目参数的估计与所使用的被试样本无关。③提供了被试能力估计值的精确度指标——测验信息函数。在测验前就可知各测验项目对于不同能力被试的估计精确度。④被试能力和项目难度在同一量表上,为测验编制、测验分数的报告与解释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