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模研究

2024-01-07

    常模研究 :

常模指一个标准化和代表性团体在所测指标上的普遍水平或反应。用来比较和解释个体在心理测验中某次测量结果的参照标准。这个参照标准是依据总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即常模团体在某一测验上的表现,对其进行标准化而得出的。标准化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常模团体对一项测验的原始分数分布,进而制定针对这个测验的常模。

在心理测验中,单个原始分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例如,一个受测者做对了30个推理题中的24题,这个分数说明正确率是80%,但测验者并不能确定受测者的推理能力是高、居中还是低,因为测验题目可能很难,也可能很容易。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随机选取这个受测者所在总体的一群成员,用他们的测验分数制定一个标准(即建立一个分布),然后把那名受测者的分数与这个分布比较,并确定这个分数在分布中的位置,从而转化为测验分数(可以是百分位、百分位数或标准分)。通过这种比较以后,测验者就可知道其原始分是高、居中还是低。

测验者可以通过简单随机采样技术形成一个常模团体。但是,为了保证一个较小规模的常模团体也具有代表性,测验者一般采用分层随机采样。分层随机采样指在采样前先将总体的某些背景变量(如性别、年龄、种族、社会阶层和教育水平)分成若干层,再利用简单随机采样技术,从各层中采取样本。

除了常模团体的代表性外,常模的时效性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一个总体的各项心理指标随着时间推移可能发生变化,旧的常模有可能不再适用于新的时代。一般来说,测验开发者每隔十年或更短时间就需要修订一个测验的常模。例如,新西兰心理学家J.弗林发现,美国儿童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上的平均分数从1932年到1981年涨了13.8分。以此推论,一个1981年智商为100的儿童用1932年的常模可能就是114了。这就是弗林效应。事实上,其他心理测验常模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