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性生活事件

2024-01-05

    负性生活事件 :

最初由美国精神病学家T.霍姆斯和R.拉厄进行研究,主要关注负性生活事件与心身健康的关系。研究证实,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如配偶死亡、重大疾病等,可导致个体出现悲哀、抑郁、孤独等负性心理体验,进而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及免疫系统的改变,严重者可引发疾病或导致疾病并发症。长期存在的较弱的负性生活事件,如亲子冲突、工作责任大等使个体处在慢性应激状态,也会导致耗竭或引发疾病。

负性生活事件是一种社会性应激源。社会性应激源指能造成个体生活样式或风格发生变化,并要求个体对其做出调整或适应的事件。包括重大的应激性生活事件、日常生活困扰、工作相关应激源和环境应激源等。负性生活事件具有明显的厌恶性质或威胁性质,会造成明显和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甚至导致机体出现病感或疾病。相应地,正性生活事件指个体认为对自己具有积极作用、带来正性情绪体验的事件,如晋升、提级、立功、获奖等。

采用霍姆斯和拉厄编制的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可评估个体经历生活事件的多少和影响程度。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列出了43种生活事件,每种生活事件标以不同的生活变化单位(LCU),用以表示事件对个体的心理刺激强度。霍姆斯发现,若LCU一年累计超过300,第二年有86%的个体将会患病;若一年LCU为150~300,则有50%的个体可能在第二年患病;若一年LCU小于150,则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拉厄发现生活变化单位高与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结核、白血病、多发性硬化、糖尿病、运动创伤和交通事故相关。中国学者张明园和杨德森编制了生活事件量表,可评估个体经历生活事件的量、应激强度和应激反应的影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