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佩兹环路与边缘系统

2024-01-03

    帕佩兹环路与边缘系统 :

1907~1908年,巴伐利亚神经病理学家C.雅各布第一次描述了内脏脑-情绪机制。但是直到1937年,美国神经解剖学家J.W.帕佩兹研究狂犬病时才进一步细化了这一理论,他注意到增加的攻击与海马复合体(又称海马)的损伤有关。一些刺激(嗅觉和疼痛等)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并且这些刺激不仅激活了海马而且激活了其他脑结构。因此他判定这些脑结构为情绪控制中心,命名为帕佩兹环路。1949年,P.D.麦克莱恩将帕佩兹环路进一步延伸到包含杏仁核、眶前皮质及部分的基底核,将整个连接区域命名为边缘系统。后来又修改了控制情绪表达的前脑回路,前额皮质也被包含其中。

佩兹环路是由海马起始并结束于海马的一个封闭的神经环路,是边缘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海马和相邻皮质(内嗅皮质)、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其工作原理是:来自皮质联合区的信息通过扣带回、扣带和海马旁回,传递给海马。信息在海马经过处理后,信号通过穹窿被转移到下丘脑(乳头体)。环路的完成和给大脑皮质的反馈是通过从下丘脑到丘脑前核的乳头丘脑纤维来实现的。丘脑前核投射纤维到扣带回、扣带和海马旁回,并投射回海马(见图),即海马→穹窿→乳头体→乳头丘脑纤维→丘脑前核→扣带→内嗅皮质→海马

帕佩兹环路与边缘系统示意图

帕佩兹环路的损伤可以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词义性痴呆(失智症)、科尔萨科夫综合征(健忘综合征)和短暂性全脑遗忘症。

克莱恩认为海马是边缘系统的中心,情绪信息由海马传送到大脑其他区域,产生情绪经验。但是后续的研究使得边缘系统理论受到质疑,边缘系统中心特别是海马对于记忆的功能更为重要。随后,杏仁核被认为是情绪处理的中心,帕佩兹环路与情绪、记忆都密切相关。与此类似,麦克莱恩提出的边缘系统也具有情绪、记忆的功能并且也作用于行为、动机和嗅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