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目标结构

2023-12-28

    课堂目标结构 :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评价和分组策略创设了不同的目标结构。例如,有些教师通过能力分组和分数比较等竞争性策略使得学生倾向于采纳表现取向的成就目标;有些老师则强调发展能力,重视掌握与提高,他们的学生则更愿意采纳掌握取向的成就目标。

最早对课堂目标结构进行测量的是C.埃姆斯和J.阿彻,要求学生对感知到的课堂目标进行评价。随后以此为依据,发展出可以识别课堂目标结构是掌握取向还是表现取向的TARGET系统。TARGET系统专注于与任务有关的教学策略。T代表任务,A代表权责,G代表分组,R代表认可,E代表评价,T代表时间。研究表明,学生对课堂目标结构的知觉会影响其成就目标取向及对学习的投入。掌握取向的课堂目标结构,分配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新颖的、有意义的,学生出现错误被视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强调理解、掌握与提高。课堂鼓励学生展示投入任务的行为,学生的焦虑低,不良行为少,更多地表现出适应性的学习行为。表现取向的课堂目标结构,强调比较和竞争,鼓励学生把焦点放在相对能力以及为取得成功所付出努力的量的方面。为了保持高能力或避免低能力的形象,学生会避免表现出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甚至会表现出对学习的低投入、做出自我妨碍的行为,从长远角度看,这些行为将对学习造成损害。

要建立掌握取向的课堂目标结构,按照TARGET系统,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①布置给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并且有趣的,有多种难度不同的任务供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选择(T)。②教师与学生共同制定规则和决策(A)。③承认学生的努力与进步,减少同学之间的比较(R)。④不以能力作为分组依据,组别是灵活和异质的(G)。⑤评价要根据进步与努力的程度进行,不公开分数与等级(E)。⑥在课堂中允许学生自定步调、完成任务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弹性(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