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差异理论 :
由美国心理学家E.T.希金斯于1987年提出。现实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实际具备的特性表征。理想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希望个体理想上应具备的特性表征。应该自我指个体自己或他人认为个体有义务或责任应该具备的特性表征。每种自我都有两类,一类是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自我;另一类是以他人的角度表征的自我。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分别称为自我导向、自我标准。在这3种自我的基础上产生了自我差异的概念。自我差异指现实自我与自我导向之间的差距。理想自我和应该自我是引导现实自我的标准,当现实自我与这些标准有差异时,就会产生要减少这种差异的动机,这种动机推动着人们以达到现实自我与相关的自我标准相匹配。
根据自我的领域和自我表征的角度不同,研究者常常研究下列4种自我差异:①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现实自我与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②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现实自我与以他人的角度表征的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③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现实自我与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④以自己的角度表征的现实自我与以他人的角度表征的应该自我之间的差异。
自我差异理论假设:人们在被推动以达到哪种自我标准方面存在个体差异,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各种自我标准,有的人可能只有应该自我标准,有的人可能只有理想自我标准,有的人两种标准都有。因此,人们减少自我差异的动机倾向性具有个体差异。希金斯等人提出提升聚焦和防护聚焦两种动机倾向性。提升聚焦指个体主要关注怎样达成自己的理想、抱负;防护聚焦指个体主要关注怎样达成自己应该完成的责任、义务,以避免惩罚和批评。
自我差异的实证研究发现,现实-理想差异与沮丧类的情绪有关;现实-应该差异与焦虑类的情绪有关;自我差异与心理健康、自我认同、人格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