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023-08-03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不是单方面的原因,而是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探析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是提出相应对策的前提,是保障其心理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家庭经济贫困是根本原因

  贫困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于我国偏远地区或父母下岗家庭,家庭经济收入低、生活拮据。父母供他们上学很困难,因此他们有着更强烈改变家庭状况的愿望,既希望刻苦学习拿到更多奖学金,又千方百计不停找机会打工贴补。但是这种情况使他们陷入矛盾的境地,打工会耽误学业,他们既想打工挣钱又怕耽误学习,长期以来的心理冲突会使他们的人格和性格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某些精神病症状。此外,很多贫困大学生往往带有家庭所属的社会身份特征,这样会导致很多贫困大学生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敏感且不易与周围同学相处,不合群自闭。

  (二)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是内在原因

  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偏远落后的地区,他们的英语口语能力和计算机使用熟练程度等很可能由于当地教学条件差而不如其他同学,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不易达到新的要求。贫困大学生在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关系上更趋于封闭,有的贫困生不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的处境,不愿接受他人的帮助和同情,不愿主动与人交往,思维方式相对封闭简单,人际关系处理得不够融洽。此外,贫困大学生有一个典型的特质是脆弱,他们对社会变革、环境变化所表现出来的承受能力低,他们害怕和厌恶他人异样的眼光与同情怜悯,对自我形象过于敏感。

  (三)社会环境因素是外因

  首先,当前社会存在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社会财富分配呈两极分化态势,贫富差距过大。一些贫困大学生看到有些人生活奢侈,一掷千金,而他们自己却需要为基本生活发愁,导致心理失衡,出现仇富心理,甚至发展成反社会的偏执人格;其次,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金钱至上等亚文化对贫困大学生的冲击不可忽视。这使贫困大学生认为在当前社会生活中金钱最重要,金钱决定人的地位和身份。这样的心态会让他们感觉与身边的同学相比较自己地位低下,别人会看不起自己,甚至排斥自己,长期的压抑会导致严重的自卑感;再次,社会机制尚未完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现象。贫困大学生既没有父母可以依赖,也没有金钱作为后盾,加之自身在气质风度等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因此贫困大学生在择业竞争中缺乏优势。他们面临的就业和创业压力更大,如果解决不当易使其心理上产生焦虑紧张等问题。   (四)校园非主流文化影响是诱因

  通常贫困大学生在步入大学之前,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反差相对较小,比较能够融入社会、家庭、学校生活中去。但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这种反差会突然很明显,表现在日常饮食消费、服装消费、电子产品消费等各个方面,同学之间互相攀比炫耀,追求名牌和限量版产品,这样的反差会使贫困大学生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和排斥心理,很难融入其中,难以寻求心理归属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

  (五)资助体系和心理支持工作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现在高校对贫困大学生实施一些资助奖励政策来保证其顺利完成学业,比如奖学金、勤工助学、贫困生补助等助学政策在一定程度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仍有些许不足。减免学费、勤工助学、助学金等政策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贫困大学生的需求,覆盖面窄难以满足所有的贫困大学生。此外,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度不够,往往更多地关注学生物质上的需求,而忽视他们的心理问题。一系列助学措施在解决了部分学生经济困难的同时,也使部分贫困大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他们自立自强意识。而且高校大学生具有自主性、分散性的特点,因此对贫困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也难以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致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