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家庭方面。
1、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幼儿健康心态起到导向的作用。
儿童出生之后,首先是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可以说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孩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耳濡目染,父母的一言一行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幼儿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国着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就曾说过:“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如果家长是愉快的,这个家庭就是快乐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就会精神饱满。当家庭在生活中、工作中、孩子成长中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表现出情绪稳定、积极乐观、对家庭有责任感、对孩子有信心,这样则可以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作用。
2、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
和谐融洽的家庭心理氛围,可以使儿童形成活泼、开朗、健康、向上的良好个性。要营造起良好的家庭心理气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重视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应有目的地和孩子沟通交流,如了解孩子的心情与想法、帮助他们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征求孩子的意见,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耐心听孩子说说幼儿园的事情、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2、给孩子适度的爱,不要给幼儿施加过多的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对孩子的缺点,应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开导;对孩子的要求不能过高过急,有点滴进步就应肯定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3、要鼓励、支持孩子和同伴交往。由于是独生子女,孩子的生活往往缺少玩伴,家长应通过各种途径让孩子接触社会,结交朋友,这样才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大方的性格。
(二)幼儿园方面。
1、幼儿教师要加强自我心理卫生保健,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以健康的人格影响儿童。
美国学者Witty指出:教师的病态人格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绪不稳定教师所教的班级里出现人格障碍的学生人数也较多。教师整日与幼儿在一起生活和活动,教师的言行和情绪时刻都会对幼儿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协调能力。教师在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心理诊断、心理治疗等知识的基础上,将所学心理知识积极地运用到幼教工作中。这不仅有利于幼儿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还能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更好地促使幼儿心理健康地成长。
2、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一个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氛围。
在托幼机构中,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之一。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融洽甚至紧张,会成为引起学前儿童心理失调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常讽刺、挖苦、嘲笑孩子,当众损伤孩子的人格,会使孩子失去自尊;长期得不到肯定,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会产生自卑感;如果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待幼儿,则有助于幼儿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有满足感。因此,教师要多站在幼儿的角度,体察他们的需要、尊重他们的意见、让他们自主实践,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老师要善于抓住每个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相信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
3、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研究表明:与同伴的交往有益于形成和发展幼儿积极的自我概念,学会与别人友好相处,养成合作性行为,为幼儿今后适应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相反,缺乏甚至剥夺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会使儿童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出现种种障碍,产生各种行为问题。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常被大人宠着,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小孩转,同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住在大门紧闭的高楼大厦里,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居住条件,往往使孩子之间失去了很多彼此交往、友爱、合作、谦让的机会,带之而来的是孤僻、任性、依赖、自私、蛮横,做事无主见的不良性格。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园独天独厚的同伴群体,为幼儿创设相互接纳、信任、尊重的集体生活的氛围。例如:组织幼儿一起合作完成一项任务、一起制定规则并遵守;安排一些游戏活动,鼓励缺乏交往技能或性格内向、行为退缩的幼儿积极参加;鼓励自信、善于与人交往的幼儿去和胆怯退缩的或过分孤僻的幼儿交朋友等。
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2023-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