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由于大学生家庭背景、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价值取向及现实的环境情境各不相同,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所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是因境、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运用权变管理思想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着。
本文通过界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分析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针对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缺乏自信心的问题,运用激励理论加以分析。
(一)激励理论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心理学术语,通过某种内部或外部刺激的影响,使人维持一种兴奋的心理状态。
(二)运用成就动机理论树立大学生学习目标
成就动机是在人的成就需求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确定目标,克服障碍,乐于从事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并努力获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这种动机是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行为的主要动机,是寻求社会价值的个人价值的构建。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需要高的学生,面对问题积极主动承担责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健康规律的生活状态,对未来有清晰的规划,行动力强,在不断完成任务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分析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心理,我们发现有两类动机,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理想自我,迫切需要被认可,渴望成功及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愉悦;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大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自我和社会认知能力,逃避责任、不敢面对压力,害怕失败及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力求成功者,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他们往往选择成功概率达到50%的任务,相反,当他们认为面对的任务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时,往往选择逃避或放弃,学习目标形同虚设,追求虚无主义、享乐主义。运用成就动机理论,通过设置一些新颖并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公平竞争的环境,指导完成任务的行为路径,严格评定分数,强化实现目标的期望值与效价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武汉大学为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采用学分、绩点和奖学金、学费及保研的联动考核机制,使学生清晰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减小学生的挫败感,在学习目标的形成中往往取决于实现目标的任务极其简单或极其复杂,因为简单的任务可以保证免遭失败,或极其困难的任务即使失败,也会保全面子,减少失败感。运用动机成就理论,针对避免失败的大学生心理特点,首先确定较低的学习目标,安排竞争性不强的社团活动,采取评分标准适当降低、取得成绩及时表扬、避免在公众场合批评等方式,循序渐进,因势利导,树立大学生的递进式目标。 (三)运用成败归因理论增强大学生自信心
归因理论是从结果阐述行为动机,提出人们在完成一项工作后,对于结果的成功或失败要分析原因,不同的归因会形成不同的心理反应。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稳定性原因和非稳定性原因、可控性原因和不可控原因。通过分析发现造成成功或失败的行为责任因素主要有个人能力的高低、个人努力的程度、任务的难易程度、运气(机遇)好坏、个人身心状态、外部环境。内部原因有个人能力的高低、个人努力的程度和个人身心状态,外部原因有任务的难易程度、运气(机遇)好坏和外部环境。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对发生的行为结果的不同归因,可以反映其心理活动的特征,从中我们可了解其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某大学生在选课时,发现自己期望选的课一门都没有选上,认为是自己努力程度不够,个人能力没有被老师认可,身心状态不符合要求等,甚至产生再努力也不会有好结果的想法,把失败的原因归于内在原因,其结果是情绪更加低落,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自信心严重受挫。同样道理,在取得成功时,大学生把原因归为任务较容易、运气好一点、外部环境稳定等外部因素时,成功带来的喜悦会荡然无存,不可能增加自信心。通过以上分析,在实践中,需要引导学生合理归因,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对学生的行为结果有效归因,面对成功,要归为内在原因、可控原因、稳定原因;面对失败,要归为外在原因、不可控原因、不稳定原因。在大学生成长与成熟的过程中,归因理论的有效运用,能够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动力,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项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习效果。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品格,使大学生顺利度过蜕变期,早日成才,成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尽责圆梦,是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工作的目标。大学生告别家庭走向社会,大学生活是重要的驿站,在新环境中,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融入新环境,主动转换角色,增强各方面能力;另一方面,高校教师要关心关爱关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为国家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高素质人才。
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2023-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