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局限性

2024-01-27

    二、行为心理学的发展及其局限性 : (一)行为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可以很自然地分成两个时期,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为分界线,此前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准备时期,此后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在理论准备期,研究工作基本属于基础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虽然有几个重要的临床应用尝试,但研究者的目的并不在治疗上,而是在对理论的验证上,这个时期内,行为主义的两个主要理论方向先后出现,前一个方向是经典条件反射或应答性条件反射的方向,沿巴甫洛夫、华生和赫尔这个线索发展;后一个方向是斯金纳及其弟子所开创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向,斯金纳的工作直接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行为疗法连接起来。
20世纪初,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研究取得了伟大的成功,他的学说揭示了部分行为获得的机制(应答性条件反射)。其“实验性神经症”已经蕴含着这样的思想:异常行为(神经症)也缘于条件反射。1913年华生发表《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主张即使最复杂的行为也是由条件反射(应答性的、巴甫洛夫的)形成的。1920年华生做了一个经典实验,证明人的情绪反应可由条件来获得。在这个称作“小阿尔伯特实验”的结果出现后,华生还设想了几种可用来消除不适情绪反应的程序,其中一种类似于后来的系统脱敏训练,这个设想在1924年由他的学生琼斯以实验方式实现了。
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赫尔及其弟子多拉德和米勒的工作延续了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方向。赫尔对以巴甫洛夫式条件反射为核心的学习做了更系统的研究。而多拉德和米勒则在《人格和心理治疗》一书中把心理分析的理论概述改造为以赫尔的学习理论的术语来表达的东西,这为行为主义打入心理治疗领域奠定了基础。
斯金纳作为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在20世纪30年代末发现了另一类型的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反射。到了20世纪50年代,斯金纳开始把他的学说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多种不适行为的矫正。在《科学和人类行为》一书中,他依据在动物实验中获得的行为原则解释人们在各种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行为。这种解释大大刺激了其他研究者利用强化原理进行行为矫正的探索。
20世纪50年代艾郎和迈克尔第一次正式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应用于临床治疗的研究。他们在一所精神病医院进行了多次行为矫正,让工作人员应用强化、消退、回避条件作用等程序改变病人的行为,这些行为包括扰乱护士的工作、粗暴的举动、拒食、说假话等。这一研究证实操作性行为技术可以成功地矫正精神病人的某种行为和症状。斯金纳在美国迅速取得进展的同时,沃尔普和艾森克分别在南非和英国沿着巴甫洛夫—华生—赫尔的方向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沃尔普在更早的英国生理学家谢林顿对“交互抵制”现象的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交互抵制原理,并依据这一原理发展出系统脱敏技术。这成了当代行为疗法的一个里程碑。在英国,艾森克于20世纪50年代对传统心理疗法(主要是心理分析治疗)做了猛烈的批判,并大力倡导以学习理论的程序来取代传统疗法。
沃尔普和艾森克之间有交叉影响,1960年,艾森克出版了《行为疗法和神经机能病》一书,书中列举了许多应用交互抵制和应答性条件反射程序的病例。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方面,各种行为疗法的技术开发和治疗研究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两种理论方向的研究者加强了学术交流。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的一个流派正式登上了舞台并很快站在了中央。
20世纪70年代以后,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有两个重点:一是他发现并强调不同于操作反射和应答反射的另一种学习形式—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另一是他强调“认知调节过程”对行为的重要影响。班杜拉的研究工作对其后认知行为治疗趋势的出现具有重要影响。
(二)行为心理学的局限性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研究只限于以客观的方法处理客观的资料。内省法不是客观的方法,用内省法所得到的意识经验,更非客观资料。这种纯粹以“客观的客观”为标准的行为主义取向,也被人称为激进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后,其严守自然科学的取向,受到了批评。有些原属行为学派的学者不再坚持“客观的客观”的原则,最终接受意识为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之一的理念。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持有此种理论取向者,被称为新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者推崇的研究方法上的客观主义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局限性
(1)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大缺陷是将意识及认知等中介过程排斥在心理学研究的范畴之外,使人的心理过程成为不可知的“黑箱”。这个致命的错误使他的一些后期追随者们(如被称为新行为主义者的赫尔和托尔曼等人)离经叛道;也使他在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向心理学提出要求和挑战的时候,显得更加苍白无力。从而不得不将心理学的“霸主”地位拱手让给当代的认知心理学。
(2)华生对行为的研究采用了元素主义的分析方法,将复杂的行为分解为若干“刺激— 反应”单元,从而丢掉了行为的整体性特征。他把学习看成是在条件作用下,将若干无序的“S-R”单元形成有序的行为序列的过程。这种方法论思想使研究的结果抹煞了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也抹煞了学习过程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
(3)华生企图找出人类和动物的统一行为模式,也由于他不考虑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和认知性特征。所以,他的行为研究混淆了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的本质区别,否定了意识对人类行为的指导、控制和调整的作用,抹煞了人类行为的本质性特征。使得有的心理学家将他的心理学称为“肌跳心理学”或“人兽不分的心理学”。
(4)华生的行为“习惯说”是一个不严谨的学习理论,也是个不完善的学习理论。他没有提出解释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的学说或假设。这一点他连桑代克和巴甫洛夫都不如,他借用了巴甫洛夫有关条件反射的术语,而没有提出什么创新的概念。他所提出的学习定律和影响学习过程的因素没有超越联想主义心理学的传统和动物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对学习过程缺乏系统地、深入地研究。因此,他的“行为习惯说”或“学习习惯说”与其说是一个学习理论,不如说是一个不完善、不健全的学习观点。
(四)斯金纳学习理论的局限性
(1)斯金纳犯有同传统行为主义者同样的错误,即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忽视了人脑内部的复杂过程,即人的复杂的内心世界的作用。因此,他是一位极端的行为主义者。有人把他的思想体系称为“描述性”的行为主义。
(2)斯金纳在晚年仍然坚持自己的行为主义观点,反对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反对对学习过程和行为塑造过程的认知解释。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上看斯金纳,他是一位坚定的行为主义者;而站在认知心理学和心理学发展的角度上看,他是一位顽固者。
(3)斯金纳倡导的“程序教学”,其实践效果并不像斯金纳预想的那样好。教学实践表明,程序教学减少了师生直接对话的机会,阻碍了师生间的及时交流,这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学生在教学机器上学习,还会有盲目地追求学习进度、猜想问题的答案和不求甚解等不良倾向。这些不利因素致使程序教学运动没有得到继续发展,而只成为教育史上留下的个体化教学方式之一。
行为疗法以短、平、快见长,几十年来已成为我国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逐步完善其治疗体系也正在进行中。自行为主义心理学问世后,有很长一段时期,心理学家多是实际上的行为主义者。认知心理学兴起后,虽然意识重新被重视,但认知心理学在方法上也尽量通过观察客观行为来研究主观经验。华生那种过分简化的刺激—反应公式不能解释行为的显著特点,即选择性和适应性,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他的一些后继人在操作主义的指引下试图克服这一致命缺点,从而形成多种形式的新行为主义。因此,研究行为主义从另一个意义上讲,不单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领域,更重要的是给我们揭示了一个真理:任何一门学科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必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显示出勃勃生机。如今行为治疗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范围上,不论是在实验上还是在临床上都有了突破性进展。新的理论提出:真正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持续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对个体而言,认知和动机决定行为。对环境而言,对环境的认识决定个体的行为。这些理论的改变即形成了新行为主义学派,即认知——行为主义心理治疗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