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

2024-01-26

    二、癔症 : 癔症又称歇斯底里,是一组由精神刺激或暗示或自我暗示等引起的疾病,主要症状为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患者的症状以无相应的器质性损害为病理基础,可因暗示而产生,也可因暗示而改变或消除。
(一)病因
(1)遗传。癔症患者家族中癔症病率高于一般人群,但孪生子的研究并不支持遗传的假说,因在单卵孪生子中未发现相同的患病者。
(2)心理因素。癔症的发生与精神刺激密切相关。精神刺激不仅是诱发癔症的直接因素,而且还影响症状的组成或内容。凡使患者感到紧张、恐惧、气愤、委屈、悲伤、羞愧等精神刺激,往往是癔症患者的直接致病因素,或为引起第一次发病的因素。童年的创伤性经历,往往是成年后发生分离性或转换性癔症的重要原因。部分患者多次发病后,虽无明显的精神刺激,也可通过触景生情或联想或自我暗示而发病。
(3)人格特征。有情感丰富、鲜明而极不稳定,易接受暗示、文化水平低、迷信观念强、以自我为中心、富于幻想的人格特征的人易患癔症。青春期或更年期的女性较一般人更易发生癔症。
(二)主要表现
发病急促为其主要特点,症状复杂多样,常因环境或自我暗示而变化。大多数患者在起病前有精神刺激。
1.癔症性精神障碍
癔症性精神障碍又称分离型障碍。
(1)情感爆发。患者在受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以尽情发泄为特征的临床症状,如嚎啕痛哭、又吵又闹,以极其夸张的姿态向人诉说所受的委屈和不快,甚至捶胸顿足、以头撞墙,或在地上打滚,但意识障碍不明显。发作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周围环境有关。情感爆发是癔症患者最为常见的精神障碍。
(2)意识障碍。可表现为意识朦胧状态或昏睡,前者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缩窄,整个精神活动常局限于与发病有关的不愉快情绪体验,患者情感丰富,表情生动,行为具有表演色彩。症状常突然发生,持续时间多在数十分钟内。患者清醒后可有部分遗忘。部分患者可出现恍惚状态或附体体验,前者表现为明显的意识范围缩窄,患者处于自我封闭之中,意识和注意仅局限于周围环境的一两个方面,后者常见于农村妇女,认为鬼神附体,以死人的口气说话,此与迷信有关。
(3)癔症性神游症。患者突然从家中或经常去的地方离开出走,不辞而别,所去之处多是以往有情感意义或熟悉的地方。此时,患者存在意识障碍,不能正确觉察自己的身份,出走发生在白天醒觉之时,事先并无任何目的和构想,不论开始或者结束都是突然的。在整个过程中,患者基本保持了自我照料和简单的社会交往的能力,他人看不出患者言行和外表的异常。患者出走的时间可为数十分钟到数天,事后对病中发生的事不能回忆。部分患者在发病中可忘却以往的经历,而以新的身份或面貌出现。
(4)癔症性遗忘。患者在无脑器质性病变的情况下,出现阶段性或事件性遗忘,被遗忘的那段时间或事件往往与精神创伤有关。患者在出现遗忘的时候,意识是清晰的,适应与认知功能保持良好,与记忆障碍的严重程度极不相称。如给患者注射异戊巴比妥钠,患者常能回忆起被遗忘的内容。
(5)癔症性假性痴呆。患者在受到精神刺激后突然出现类似痴呆的症状,记忆丧失,回答错误,甚至连自身状况和最简单的问题也不能作出正确的回答,或仅能近似回答。①刚塞氏综合症。患者有轻度的意识障碍,对问题能正确领悟,但给予的回答却是相反的或近似的,给人的印象是故意做作。或者可有木僵或兴奋交替发作。缓解后,患者可有梦境样体验。②儿童样痴呆。患者表现为儿童般的幼稚,整个精神活动回到童年时代,言谈举止和情感反应均似稚气十足的儿童。
(6)癔症性精神病。患者在受到精神刺激后突然起病,以反复出现的幻想性生活情节与片断的幻觉、妄想、行为紊乱和意识朦胧为特征。病程多为3~ 5天,但一般不超过3周,其中可有短暂的间歇期。患者可反复发病,症状缓解后完全正常,不遗留个性缺损。
(7)分离性身份障碍,又称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此为特殊形式的自我意识障碍。患者对自己原来的身份不能加以识别,在不同的时间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身份,体验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的内心活动。当一种人格出现时,另一种或其他的人格则完全排除在患者的意识之外。患者对周围环境也缺乏充分的觉察。但是,因迷信、宗教或文化落后所致的多重人格不应被认为是癔症。
2. 癔症性躯体障碍
癔症性躯体障碍又称转换型癔症。
(1)感觉障碍。①感觉缺失。患者对强烈的刺激只能是轻微感觉,甚至完全没有感知,其特征是不按解剖部位分布,且与正常感觉之间的界线非常清楚,不能用神经病理学的知识加以解释。缺失的感觉可为痛觉、触觉和振动觉等。②感觉过敏。患者对局部的触摸即感到疼痛异常。③感觉异常。患者感到咽喉部有异物或梗阻,好似球形物体在上下移动,但咽喉部检查却无异常发现,故称之为“癔症球”。有的患者感到头部有紧压感,称之为“癔症盔”。④视觉障碍。最多见的是视力不佳、失明、单眼复视和管窥。患者虽有视觉障碍,但日常生活可自理,步行时可绕过障碍物。虽有失明,但对光反射依然存在,视诱发电位也能证实无器质性病变的存在。视觉障碍常突然发生,也可在适当治疗后突然恢复正常。⑤听觉障碍。患者可出现双侧或单侧的失聪。虽听力突然丧失,但前庭功能大多正常,听反射依然存在,电侧听及听诱发电位检查无异常。⑥心因性疼痛。在受到精神刺激后出现的剧烈头痛、背痛或躯体其他部位的疼痛,或为长期的慢性疼痛,但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却不能发现相应的器质性病变。
(2)运动障碍。①抽搐发作。又称痉挛发作。在受到精神刺激、暗示或自我暗示后,患者突然倒地,全身僵直呈角弓反张状,肢体不规则抽动,呼吸急促,可伴有咬人、扯头发或衣服,表情痛苦,双目噙泪,问之不答,但无意识障碍,瞳孔大小正常,无大、小便失禁及咬破舌头。发作无规律,可历时数十分钟甚至数小时,可随周围人的反应而出现波动。②震颤与抽动。震颤与抽动的节律不明显,时轻时重,时而粗大时而较轻微,注意力集中时尤其明显,但通常无肌力改变和运动减少。③瘫痪。以截瘫和单瘫多见,程度可轻可重。轻者可活动但无力,重者则根本不能活动,检查不能发现相应的神经系统受损的体征,无病理反射。部分患者的双下肢虽可活动自如,但却不能行走或站立。慢性病例因卧床时间长,可出现肌肉的废用性萎缩。④言语功能障碍。多表现为失音或缄默,不能与他人进行交谈,可用手势或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意愿,能正常咳嗽,发音器官无病变,声带活动正常。⑤躯体化障碍。以胃肠道症状为主,也可表现为泌尿系统或心血管系统的症状。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反胃、腹胀、厌食、呕吐等症状,也可表现为尿频、尿急等症状,或表现为心动过速、气急等症状。
(三)治疗
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治疗:①通过关注、同情及理解等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形成一种密切合作的气氛,使病人因挫折而产生或压抑下来的愤怒、忧愁、恐惧、焦虑、痛苦等各种消极情绪得到排解,以恢复心理上的平衡;②做好亲友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配合;③采用暗示疗法进行对症治疗,使其树立生活的信心;④运用认知领悟疗法,矫正认知健全人格,帮助分析其个性中的优缺点,使之正确认识自己,充分发挥长处,弥补不足之处,从而培养出健康乐观的心理;⑤采用布置作业的形式,让病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思维进行自测自评,指导病人面对现实,努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以提高病人后续治疗对自我的监察与调控能力及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