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气氛:课堂风气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是不同班级所具有的不同的团体感受特色。课堂气氛有的积极而活跃,有的拘谨而刻板,有的协调而融洽,有的冷淡而紧张。即使是同一班级,也会存在不同教师的“气氛区”。如一位教师上课时,课堂内坐立不安,烦躁乱动,而另一位教师上课时,却气氛热烈,思维活跃。所以课堂气氛之好坏,影响教学和学习数量与质量。在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阴沉、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削弱学习的热忱,降低对未来学习的信心,温暖、激励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促进目前的学习,而且能培养对未来学习的积极态度。
课堂气氛会形成群体压力,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从众和社会助长与致弱作用两个方面。
从众是指个体因感到群体压力而在行为上与多数人取得一致的心理现象。从众现象的产生大致有两个原因:第一,人们往往相信大多数人的意见是正确的,觉得别人的看法和意见将有助于他。如果学生越相信集体的正确性,自信心越差,从众的可能性就越大。第二,一个人往往不愿意被群体视为越轨者或不合群者,为了避免他人的非议或排斥,避免受孤立,从而产生从众。由于学生会发生从众行为,因而教师通过倡导正确的课堂风气,对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促使他们按照正确的课堂气氛的要求改变自己不正确的态度,是有积极意义的。对于个别后进生,也可以把他们调入先进的班集体,让他们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下体验到群体压力,促使他们从众,转向进步。但是也要注意,有的班集体涣散,课堂气氛不好,不良行为也会通过从众而像瘟疫一样在班级里蔓延起来,使一些学生随波逐流。这种消极的从众现象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班级课堂气氛对个人活动所起的促进作用叫社会助长作用。例如,教师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个个精神饱满,意气风发,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就促进了教师教学艺术性的发挥。许多运动员、演员的表演,观众越多,气氛越热烈,表演效果就越好。可是,有时群体会对个人的活动起促退作用,这叫社会致弱作用。比如,有的教师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可是上课时,发现教室是乱轰轰的,学生个个无精打采,愁眉苦脸的,教师在情绪上出现了挫折感,上课效果也会下降。
班级气氛是学习活动所依赖的基础,一个具有民主、希望、信任和应变的气氛,有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分裂的班级气氛浪费时间,减少学习量。反之,积极可参与的班级气氛对教学、学习有激励作用,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教师倾向于有效的教学。一个注重培养积极的气氛和教学环境(如布置教室、尊重、友善态度、容忍个别差异等)的教师较其他教师,教学效果要高。班级集体的气氛不仅影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行为的学习。
教师的行为与课堂气氛也有密切关系。教师心情沉重,热情低者,则课堂气氛死板,学生冷淡、不热心;教师若是年长的资深者,具神经质而又独
裁作风,则学生表现出恐惧、懦怯与不安全感;教师若对学生的社会情绪、生理与智力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情绪稳定,则教室内呈现一片积极进取、愉快的气氛;如果教师只是情绪稳定,却不温和,不能激励学生,则学生显得没有活力,工作呆板。有的研究发现:教师专断型的行为,会使学生产生较高水平的挫折,并对教师表示一定的反感,教师在场,纪律较好,活动性较强。教师不在场,纪律涣散,学习气氛低落,学习效率明显下降。
民主型的教师行为,学生心情舒畅,关心集体,纪律较好,有较高的独立性。放任自流的教师行为,导致学生情绪不稳定,纪律松弛,在集体内产生较多的攻击行为,课堂气氛较差,教学效果极低。
课堂气氛
202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