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2023-08-04
正确处理课堂中的问题行为:由于种种原因,某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从而干扰教学的进行。问题行为又叫偏离行为,是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阻碍学习、品德和性格健康发展的不正常行为,给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带来麻烦的行为。问题行为主要是品行和人格两方面的。在学习上,课堂上表现多的问题行为是智能上难于适应教学的要求而引起的怠学、厌学、弃学的行为,课堂上更多的是表现出注意障碍和思维障碍、破坏纪律的现象。某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不仅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习活动,也会干扰其他同学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一旦发生学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要妥善化解,使课堂纪律得到控制,维护教学秩序,在某种意义上说,正确处理和控制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努力为教学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一般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另一类是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指向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攻击行为、破坏性行为、不服从行为等,这些行为较为外显,容易被教师发现,容易引起教师的关注。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则是多少带有“神经质”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退缩行为”,如惧怕、自卑、分心、莫名的焦虑等等,这些行为较为内隐。一般教师对人格问题行为常不易觉察。表16是心理学家查伊(H.C.Quay)列举的学生问题行为的各种“症状”。
 
表16学生两类问题行为的症状
 
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
 
坐立不安/寻求快乐无能
 
寻求他人注意/忸怩
 
破坏/自卑感
 
狂暴/心事重重
 
注意短暂/害羞
 
漫不经心/退缩
 
缺乏兴趣/缺乏信心

 
 
 
 
 
①  HenryClayLingren,《EducationalPsychologyinClassroom》,5thEditionP134。摘自李伯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第38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专业怠慢/易慌张
 
不负责任/缺乏兴趣
 
不服从/不负责任
 
不合作/白日梦
 
被动\易受暗示/离群能
 
多动/易分心
 
易分心/冷漠
 
粗鲁/神经质\极度紧张不安格方面的问题行为
 
教学中问题行为的控制,第一,要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适应问题,从而来清除问题行为。
 
第二,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后,教师要密切关注问题行为的学生,通过言语和体态的表达稳定他们的情绪,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与他们保持视线联系,并运用姿态语言表达自己时时在关心和注意着他们的学习活动,这些措施有助于避免问题行为的发生。教师讲课时离开讲台,站到学生中,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随和感,教师的微笑、点头及经常注意用视线扫视全班学生,都会起到维持课堂纪律、控制问题行为发生的效果。有关举止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人们相互注视频率高,表示彼此鼓励和怀有良好的意向。课堂上教师主动与学生建立视线联系,表示出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和肯定,会使学生心理上更倾向接受教师的指导,而抑制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
 
第三,防止用激烈的方法处理问题行为。如体罚、赶出教室、责骂、讽刺挖苦、做不好的记号、不准回家和类似的方法。因为这种惩罚往往使问题行为变得更坏而难以消除。
 
第四,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教师要做到:“二要八不”。
 
“二要”是:
 
1.要对事不对人;
 
2.要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自尊心。
 
“八不”是:
 
1.不忽视年龄特征,即按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待学生的问题行为;
 
2.不混淆事实与谣传,对问题行为的传言应作鉴别和分析;
 
3.不轻于作出结论,作判断时不以部分事实为依据;
 
4.不忽视情境因素,多考虑环境影响和客观原因,少将过失归咎于个人品质和主观意图;
 
5.不作简单推论,即不用以往的过失来推断当前问题行为的性质;
 
6.不以感情代替理智,不按个人好恶来取代原则;
 
7.不作主观判断,不按个人看法作为处理依据;
 
8.不投射个人情绪,处理问题应摆脱个人情绪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