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模式与原则

2023-08-05
课堂教学的模式与原则:(一)课堂教学的模式。
 
1.什么是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实施教学内容,采取一定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它有四个要素:①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确定教学目的;②选定教学方法(单一的、多样化的或以一种方法为主);③规定教学程序。即确定教学过程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的教学步骤;④确定教与学,师生双方的课堂活动量和活动方式。
 
教学模式有相对的典型性和稳定性。如:
 
孔子的教学模式是:
 
随行—讲学—问—答。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教学模式是:
 
预备—提示—联想—总结—应用。
 
原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的教学模式是: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作业。
 
这些教学模式,结构完整,阶段分明,对课堂教学起了一定的作用。但运用时勿陷入形式主义泥坑。
 
2.课堂教学模式的类型
 
每一种课堂教学都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根据师生双方之间活动的多少,可以划分以下六种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
 
(1)讲授式
 
讲授式是以教师活动为主的教学模式,通常以教师的讲解、演示、范读为主。  
讲授式的结构特点是: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性、记忆性的知识;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主体是教师,学生是听众;教学程序大体是宣布本课教学目的并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复习、布置作业等四个阶段。
 
讲授式教学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控制整个课堂、掌握教学进度;发挥正面教育和教学的作用,对学生直接传授知识和进行直接的思想品德教育;能容纳大量的听众。其缺点是:学生活动少;易受教师教学经验与教材难易及趣味性的影响。讲授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在运用时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又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极易形成注入式教学。
 
讲授法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讲授内容具有科学性和思想性,观点与教材的统一;照应教材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同时抓住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语言要准确、清晰、简练、生动、通俗易懂。并符合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接受水平;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并合理使用电化教育手段。
 
(2)启发式
 
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体规律,以谈话、问答、揭示等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形式。
 
在中国,“启发”一词,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示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子之后,《学记》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进一步阐发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要硬牵着他们走;严格要求学生,但不施加压力;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
 
启发式教学的结构特点是:其目的是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对教材内容的真正理解,并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思考能力;其方法,仍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讲授、谈话为主,但增加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由讲清教材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弄懂教材,在关键之处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其领悟;其程序是:比较多样、复杂,视教材的难度及学生的理解程度的变化,一般可按“自学—发疑—提问—释疑”或“读读—议议—练练—讲讲”的步骤进行。
 
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积极性相结合;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实现系统知识的学习与智力的充分发展相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实现学生动力与学习的责任感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联系,实现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正确处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客观规律。启发的优点是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和能力;缺点是不容易掌握,使不少新教师在运用时常常流于简单的一问一答之中。
 
(3)讨论式
 
讨论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独立钻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是:目的上,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从中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智力;方法上,课堂以学生活动  
为中心,教师退居辅助地位,采用分组或全班讨论形式,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程序上,基本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第二步,学生解决问题,通过思考、辩论、总结,求得真正的答案。
 
课堂讨论有三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用于扩大和加深有关学科理论知识而组织的系统的专题讨论;第二种是就某学科中个别主要问题或疑难问题而组织的课堂讨论;第三种是日常教学中采用的带有研究性的课堂讨论。课堂讨论的优点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意见,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缺点在于难以组织、发动学生,而学生一旦被发动起来又不易控制课堂秩序,而且讨论问题一般费时较多。
 
进行课堂讨论一般要求是:讨论前,教师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题目并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搜集有关材料,认真准备意见和写出发言提纲。讨论进行时,充分启发学生的独立思想,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并就分岐的意见进行辩论,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讨论结束时,教师作出总结,也可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4)练习式
 
练习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性,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练习在各种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数学、外语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
 
练习式教学模式的结构特点是:目的上,巩固知识,达到熟练,培养技能技巧;方法上,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自己动手完成老师布置的练习任务,教师只起监督及对练习结果总结的作用;程序上,由教师布置练习内容,在教师监督下,学生完成课堂上作业,最后由教师公布并分析练习结果。
 
练习式的优点是,对所学知识达到强化作用,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能力,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缺点是练习量不易掌握,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
 
练习式一般分三种:一种是心智技能的练习,如阅读、作文、计算技能的练习;另一种是动作技能的练习,如体育技能、劳动技能的练习;第三种是文明行为习惯的练习,如卫生习惯、礼貌习惯、守时习惯的练习。从具体学科来说,又有特殊的练习,如语文课有听、说、读、写的练习。数学课有运算、解题、作图、测量的练习。体育课有体操、田径、球类的练习。音乐课有唱歌、演奏等练习。
 
根据练习曲线揭示的特点,练习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如图26:开始阶段,曲线上升慢。中间阶段,曲线上升快。结束阶段,上升速度逐渐减慢,直至出现停滞状态或称高原状态。由于各学科练习的性质不同,练习曲线的表现特点也不一样,而且学习同一技能的速度,也因人而异,在练习曲线上明显地表现出个别差异。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练习曲线所呈现的特点和个别差异,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教学活动。
 

 
运用练习法的要求是: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精选练习材料;运用正  
确的练习方法;适当分配练习的分量、次数和时间;了解练习的结果。(5)自学式
 
自学式是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通过自学而掌握知识的方法。
 
自学式教学模式结构特点是;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方法上分两种,一种是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对重点、难点稍加提示。另一种是学生完全自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全凭学生自己去摸索;程序上先布置学生做自学计划,然后督促、检查、指导学生实施自学计划,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学习心理体会。
 
自学式的优点是: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习惯和创造精神;重视个性差异,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注入,改变为学生的自学。缺点是对低年级学生与差生难以使用。
 
动用自学式,一般要求:布置自学的内容、要求和做法要明确、适当,要照顾学生自学能力的个别差异,激发他们自学的热情和兴趣;要根据学科特点,加强自学方法的指导,如指导学生阅读、使用工具书、搜集资料、写读书笔记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注意观察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检查和肯定学生自学的成果,解决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环境和条件,如保持教室的安静,准备自学必需的学习工具等,使学生能专心致志地学习,提高自学效果。
 
(6)复习式
 
复习式是教师指导学生温习已经学过的教材,以强化识记,加深理解,融会贯通,从而达到系统化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温故而知新,不仅可以防止遗忘,同时可以诊断和弥补学习上的缺陷,发展学生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复习可以在课内外进行,复习的类型有四种:
 
①学期、学年开始的复习。目的在于重温过去学过的知识,给新学期、
 
新学年开始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②经常性复习。即在日常教学和各个环节中,采取各种方式复习,使学生以已有知识为基础,去了解和接受新知识,并增强新知识的巩固性。
 
③阶段复习。即在学习完某一单元后的复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把这一阶段学的知识内容连贯起来,使知识得到系统、巩固、充实、提高。
 
④总复习。即对学过的全部教材进行总结性复习,使学生对知识的内在联系,达到系统的牢固的掌握。总复习通常在学期或学年考试之前进行。
 
运用复习式的要求是:按照教学大纲指导学生把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系统地保持在记忆中;复习要含有新的学习因素,使学生每一次复习都有新的收获和体会,提高他们复习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复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复习要及时,使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够及时反馈,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堂教学的原则。
 
课堂教学原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准则和依据。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根据自己的教学理论思想,心理学家根据自己的学习理论和发展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教学原则和学习原则,例如:
 
孔子提出的“循循善诱”、“温故知新”、“因材施教”;古代教育专著《学记》提出的“长善救失”、“教学相长”等原则。
 
赞柯夫提出的五条教学原则: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班上所有的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布鲁纳的四大原则:动机原则,最有效地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的心理倾向;结构原则,知识的结构形式应最容易被学生掌握;程序原则,最有效地呈现教材的程序;反馈原则,最有效地决定教与学过程的强化形式(奖或惩)和调整教学步调。
 
心理学家从学习理论揭示,制约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机制,从机制中提取学习原则。如桑代克的“效果律”、柯勒的“领悟作用”、斯金纳的“强化作用”、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作用”等等都是学习原则,心理学家经常提醒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原则。
 
为了控制或改变课堂教学系统的运行,使教学系统稳定在一个水平上,实现最优化的反应,教师必须依靠和贯彻教学原则。这些教学原则主要是:
 
1.期待原则
 
心理学研究证明,向被试提出希望他完成实验和不提出这种希望,实验结果大不相同,前者的效果远远优于后者。因此,有目的地、明确地向学生提出适当的、具体的要求,并且经常检查、给予鼓励,对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十分有效的。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可影响学生的发展,周围师生的强烈期待往往会使一个人实际上成为所期望的那样。
 
2.刺激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保持时间在15分钟左右,因此,一节课内应有意识地变换教学方法、教具或学生的活动,才能使学生有兴趣,使注意力专注、集中,要尽可能利用现代化视听手段。
 
3.结构原则
 
根据奥苏伯尔的认识同化论,只有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相互发生同化作用才能理解和掌握。这就是说,讲新知识时,先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才能使学生领会、理解知识。
 
4.序列原则
 
根据加涅的学习理论,学习发展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只有遵循两个序列,一是学生认识能力的序列,二是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序列,这样教学才能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地循序发展。
 
5.强化原则
 
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理论,进行熟练学习,增加学习次数,使学生巩固所学,达到长期储存。
 
6.迁移原则
 
根据桑代克和武德沃斯(R.SWoodworth)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两种学习情境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越多,诸如学习材料的性质、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越是相同或相似,则前一种学习越能对后一种学习发生迁移;根据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种情境到另一种情境的迁移。因此,教学内容、教学组织要系统化、连贯化使知识概括而类化。
 
7.领悟原则
 
这是根据德国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的领悟学说而提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掌握问题的变量关系,对整体情境、对象之间、事物之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较好地解决问题。  
8.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反馈原则应运用于教学,也就是布鲁纳的“知道结果”,把学习结果反映回到教师和学生中,就会调整教与学,从而提高效率。
 
9.个别差异原则
 
个别差异原则,从孔子教学时就被应用,当今的课堂教学是集体教学,教师照顾大多数按中等程度进行教学,往往忽视优等生和差等生,因此课堂教学要注意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问题。所以赞科夫的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是要受到重视的。
 
10.整体教学原则
 
整体教学原则,是强调整个课堂教学系统各个单元、环节,各种因素的最佳组合,从而构成一个整体的、动态的平衡体系,使教学和教育的目标统一,学生的身心发展统一,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发展统一,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统一,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统一,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统一,教与学的动机和效果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为跨世纪的栋梁。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应用这些教学模式呢?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单用一种模式是不行的。教学活动是综合性的,必须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一般能够得心应手地应用8到10种模式。二是在决定具体选择哪些教学模式时,需考虑到课程性质及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年龄特征等问题。我们希望以此引起教育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实际工作者总结出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模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