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情境论

2024-03-25

    发展情境论 :

该理论强调通过建立和调整个体与所处情境的拟合优度模型来实现个体和所处情境的积极发展。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建构及科学事实的积累,心理学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单一因素在解释个体发展时存在局限性,转而开始关注系统性因素的交互作用。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R.M.勒纳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综合个体因素、个体所处情境因素,以及发展终生持续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情境论。该理论十分强调发展是个体因素与其所处情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主张揭示影响因素与人的发展之间随时间形成的循环作用模式。

人类发展的发展情境论模型

情境是发展情境论的核心概念,指影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所构成的交互作用系统。这一系统既包括物理环境,如家庭的地理位置、房间特点、学校的建筑物等,也包括社会成员,如家庭成员、同伴等,还包括发展中的个体本身以及影响因素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如个体日益成熟或衰老、环境设施更新换代等)。

发展情境论认为,有机体的成熟(有机体的内源性变化)与其经验(影响有机体发展的外部刺激)之间是一种动态交互作用的关系。有机体不断累积自身成熟与经验之间动态交互作用的结果,并且携带着这些累积发展结果的有机体又会持续地与所处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例如,青少年个体与同伴的互动过程,既受到同伴特征和具体互动情景的影响,也受到青少年幼年时在家庭中所习得的社交技能和态度等的影响,而青少年与同伴互动中的发展结果会继续累积并影响其日后婚姻和亲子关系的发展结果。在成熟、成熟-经验间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体-环境间的交互作用的连续性影响下,有机体与其所处情境获得持续性发展,同时,不同有机体间的差异与不同情境间的差异也在持续地变化。

发展情境论强调个体与情境之间的动态双向交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涵盖个体与情境间的单向影响研究、个体与情境间的双向影响研究以及个体与情境间随时间推移的交互影响(循环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取向。其中,循环影响研究还关注不同时间点上相同因素随时间对个体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作用,如父母在子女发展的不同时间点上发挥不同的影响作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与情境间的交互影响会发生变化,而且交互作用不同的起始时间和条件会导致个体进入不同的发展轨迹并产生不同的发展结果。例如,父母对婴儿期子女的投入会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而对青春期子女的投入则通常会引发更多的亲子冲突。

发展情境论主张,人的发展是通过或然性的方式逐渐实现的,因此应该针对具体的发展情境和群体提出具体的指导建议或实施恰当的干预计划。例如,发展情境论强调父母在对个体进行训练、教育和控制时应该考虑交互作用发生的具体情境。它反对针对所有个体提供一般性的教养措施或建议,并且认为针对某一重要教养情形提出具体建议之前应该考虑具体的情境变量,如年龄、性别、种族、已有经历、自我概念、气质以及个体与其父母和教师的适应情况。另外,发展情境论还主张人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这一观点进一步呼应了发展的或然性实现方式。正是由于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性和多样性,所以个体间的发展模式会存在差异,其发展结果也只是多种发展可能状态的一种。这启示研究者在其研究工作中,需要致力于揭示不同个体与所处情境的具体交互作用特点,进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或干预计划。

已有的发展理论专注于如何更加科学、全面地解释个体的发展特征和发展机制,而忽视了能否干预个体发展和如何干预个体发展的问题。发展情境论强调个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认为个体的发展可以进行干预或调整。它在此逻辑前提下进一步提出了干预或调整个体发展的思路,即通过建立和调整个体与所处情境的拟合优度模型来实现个体的积极发展。同时,发展情境论认识到,个体的可塑性受到遗传物质和某些固定的后天环境的限制,并且可塑性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这一观点启示心理学工作者需要对问题个体或处于发展困境中的个体及早地进行干预或调整,并且不能因为错过了可塑性程度高的干预时机就放弃对某些问题个体的治疗和干预。情境同样具有可塑性,与其进行交互作用的个体在被塑造的同时也在不断塑造着所处的情境。因此,研究者在研究或建立个体与所处情境的拟合优度模型时,不能只着眼于塑造个体以适应所处情境,还要同时塑造情境以更好地匹配个体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