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动机 :
区别于生理内驱力,或与个体由生理条件相联系的内部驱动力,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而获得的。例如,成就动机、亲和动机、社会赞许动机、权力动机、利他动机和攻击动机等。这些动机推动人们努力学习和工作,积极与他人交往,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赞许性评价等。
社会动机能够解释社会行为背后的原因。具体而言,社会动机对个体行为具有激发作用,它能引起并推动个体的活动;同时,社会动机对个体行为又具有维持和导向功能,使个体在一定时间内能够坚持某项活动,并促进个体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前进,实现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协调。
个体出生后,在实际生活情境中,通过学习对某种事物的价值有了比较明确和稳定的评价,以此为基础,产生对这一类事物的正面或负面的态度,当这类事物在个体的生活中出现时,个体采取行动去获取或回避它们,这就是社会动机的基本形成过程。以成就动机为例,如果一个儿童的家庭生活鼓励其独立自主,争取进步,社会环境也是竞争激烈,推崇成功,当他追求成就时总能得到家长和老师的肯定和表扬,长此以往,就会认识到成就和求取成就的努力过程具有价值,其追求成就的愿望将不断得到强化,形成比较高的成就动机。此外,在生活中,一些与成就有联系的情境,如学习、竞赛等,容易使个体产生积极情绪和正面态度,因此,就更可能以迅速而积极的行为对这些环境因素做出反应,形成比较高的成就动机。在社会生活中进行的学习和经验导致个体产生社会动机,这是动机的次级来源。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种十分流行的有关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此外,关于社会动机的非本能论解释还有强化理论与认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