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论 :
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整体大于组成它的各部分要素之和。因此,要理解整体的全部性质,就需要自上而下地分析从整体结构到各个组成部分的特性。20世纪30~40年代,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另辟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他侧重于意志和需要的研究,创立拓扑心理学。他提出B=f(P,E)的行为公式,强调行为(B)是人(P)与环境(E)这两个因素的函数,即行为随人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勒温同时代的F.海德、M.谢里夫、S.E.阿什、T.M.纽科姆等人在认知平衡、社会规范形成、印象形成等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逐步形成了社会认知这一理论取向。从50年代后期开始,L.费斯廷格、H.H.凯利等人又促成了这一理论的新发展,创立了认知失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归因理论等。
社会认知论的基本观点是:个体不是被动地面对世界中的种种事物,而是把自己的知觉、思想和信念组织成简单的、有意义的形式。不管情境多么随意和杂乱,个体都会把某种概念应用于它,把某种意义赋予它。对于世界的这种组织、知觉和解释,影响着个体在所有情境,尤其是社会情境中的行为方式。社会认知论的具体理论主要有:场论、心理生活空间理论、印象形成理论、社会规范理论、社会比较理论、归因理论、社会公平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平衡理论、参考群体理论、自发知觉理论、知觉定势理论、社会期望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等。
社会认知论的内容丰富,应用广泛,在社会心理学的许多领域,都可以用来思考和解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