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社会心理学 :
语言学把研究对象从句子推广到段落或篇章,或者说把研究的层次从句子提高到段落或篇章以后,语言学意义上的话语分析就产生了。社会心理学家以“话语分析”为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心理学研究,其研究对象不是话语,而是一些较为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如态度。也就是说,他们只是把话语作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料。话语在他们那里得到了最大程度上开放的、不受限制的理解:它可以是口语,也可以是书面语,较为激进的研究者甚至把非言语的符号应用包括在话语的范围之内。它同时既是对象又是活动。
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方法既不同于语言学意义上的话语分析,也不像以实验法为代表的主流社会心理学方法一样有一套机械的发现和检验程序,他们甚至在实践上把量化的内容分析排除在所谓话语分析之外。一般而言,他们的方法带有强烈的阐释色彩。
话语社会心理学得到了一些和其他社会心理学理论在根本上有所不同的结论。它不承认社会认知理论或认知社会心理学中对认知主体和外在现实的预设,在话语社会心理学中,认知主体和外在现实都是被话语这个情境中的意向性活动建构的,而话语这个对象也是被建构的。同为建构论的,意在“纠正”认知还原论的社会表征理论也遭到话语社会心理学的批评。批评的要点在于社会表征理论把建构理解为一种由某些机制组成的认知过程,把表征理解为认知现象,把话语理解为从说话人到听话人的信息传递和通向表征的途径。相反,话语社会心理学始终强调建构是在话语中形成的,表征是作为对象的话语,话语是情境中的意向性活动。
话语社会心理学对个性发生学报以同情的批评。作为主流社会心理学范式的替代范式,后者用社会规则的控制来“解释”个人的社会行为,而话语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规则也是在话语中被建构的,没有任何话语是对社会规则及其应用的中性陈述。社会规则是社会行为和社会互动中的秩序性的一部分,这种秩序性正是在社会互动中,以及为了社会互动而建构的。当个性发生学作为“最有希望”的替代范式难以进行下去时,话语社会心理学家希望把话语社会心理学发展为一个成功的替代范式。
话语社会心理学家把话语社会心理学视为对20世纪70年代“社会心理学危机”的一个治疗方案。此外,他们认为自身受到了来自后结构主义、科学知识社会学、英国社会心理学家M.比利希的修辞学方法或修辞分析的影响,而尽管言语行为理论、常人方法学、符号学等都有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他们看来却为话语社会心理学这个持久的经验性研究方案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