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思维

2024-02-27

    整体性思维 :

整体性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基本风格,与分析性思维相对,共同用来描述东西方文化间的基本认知差异。整体性思维有悠久的地理、社会、历史、哲学渊源。在心理学领域,整体性思维的痕迹也几乎从心理学诞生之初就无处不在。早期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知觉原理、美国心理学家W.詹姆斯反对对心理元素进行切割还原的功能主义、K.勒温强调环境作用的场论、H.A.威特金的场依存性的认知风格,以及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平行加工等无不体现着整体性思维的风格。美国心理学家R.E.尼斯贝特把整体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把情景或场看作一个整体的取向,表现为一种对目标物体和场之间关系的注意和一种基于此类关系解释和预测事件的倾向。整体性思维依赖于经验知识而非抽象的逻辑,强调关系、整体、变化、连续性,偏重多维而非单一视角,重视中庸的问题解决之道。

文化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东方人更具典型的整体性思维倾向。在知觉事物时,倾向于关注场景而不是目标、关注事物之间的共变,倾向于场依存而非场独立;在解释事物时,倾向于情境决定而非禀性决定;在预测事物时,表现出更多的事后诸葛亮式的智慧而少有意外的喜悦;在理解事物时,更多依据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似性而不是内在类属属性和客观规则对事物进行归类;在推理中,更多依赖经验知识而不是形式逻辑;在对待矛盾上,更能理解和容忍,偏好辩证思维而不是非黑即白等。所有这些无不体现着整体性思维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