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水平理论

2024-02-25

    解释水平理论 :

其核心思想建立在人们对社会事件的反应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心理表征这一社会认知观点基础上。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们对远心理距离的事物会倾向于用高解释水平表征,即主要、核心、本质、去背景化的特征来表征事物,而对近心理距离的事物则倾向于用低解释水平表征,即用次要、辅助、非本质化、边缘化、细节化、背景化的特征来表征事物。因此,解释水平取决于人们所感知的与认知客体的心理距离。

  解释水平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Y.特鲁普和以色列心理学家N.利伯曼。该理论发源于这两位研究者于1998年提出的时间解释理论。时间解释理论认为,人们决策与判断的时间效应背后存在着一般的机制,即人们对未来的预测取决于对未来环境的心理表征。人们倾向于更抽象地、更多地使用反映事件内涵的一般的、核心的、去背景化的特征来表征远期事件,这一类型的心理表征被定义为高水平解释。相反,人们更具体地、更多使用偶然的、外围的、背景化的特征来表征近期事件,这一类型的心理表征被定义为低水平解释。

自特鲁普和利伯曼关于时间解释的开创性论文发表之后,解释水平理论的研究也逐渐从关注时间距离扩展到其他距离维度,正在形成一个心理距离的统一理论。解释水平理论认为心理距离有4种类型或维度,分别是:①时间距离。时间距离的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事件发生的时间距离、事件的直接体验和事件信息的易得性是依次影响的,事件的易得性则直接关系着对事件的心理表征水平,而心理表征水平则影响着解释水平的高低。在时间距离较近时(明天、最近),人们用低水平进行表征;在时间距离较远时(明年、很久之后),人们更倾向于用高水平进行表征。②空间距离。空间距离的解释水平理论认为,较远空间距离的事物与高水平解释相关,个人对事件描述更加倾向于事件的核心、抽象、全局的特点,而较近距离的事物与低水平解释相关,个人对事件描述更加具体、局部。③社会距离。社会距离的解释水平理论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程度具有心理距离特征,即社会距离,人们对心理上远距离的客体或事件采用高解释水平的表征,对心理近距离采用低解释水平表征。④假设性(概率)。假设性(概率)的解释水平理论认为,假设性指由个人主观建构的目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该事件距现实的距离。相对于确定性事件,不确定性事件被视为远距离的事件,且事件的确定性越低,感知到的心理距离越远,人们对于确定性事件倾向于采用低水平表征,而对于不确定性事件倾向于采用高水平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