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理论模型

2024-02-19

    转换理论模型 :

由美国学者J.O.普罗查斯卡、C.迪克莱门特及其同事于1983年提出。该模型最初是为减少吸烟这一危害健康行为而提出的,后来逐渐用来尝试理解诸如体重控制、乳腺筛查及锻炼等一些健康行为。转换理论模型由变化阶段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均衡决策、变化过程和自我效能4个因素组成。均衡决策概念最早出现在1977年由I.贾妮斯和L.曼提出的决策“平衡表”中,主要用于个体评价一种行为对自身可能产生的收益和弊端。变化过程是在综合了300多种心理咨询和治疗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和提出的,指个体随着行动改变而产生的行为的、认知的和情绪上的反应,由各包含5个下位因素的认知过程和行为过程组成。自我效能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A.班杜拉提出的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殊任务的信心的评价。模型的核心概念是变化阶段,强调锻炼行为的改变可能经历无意图、意图、准备、行动和维持5个不同的阶段,打破了传统上仅将行为改变过程两分化的局限,即做或不做,而是用动态的眼光,通过以不同速率、螺旋形升降的变化阶段及影响阶段变化的心理因素,对行为改变的过程进行解释和说明。

行为变化阶段模型

转换理论模型的提出为有效实现锻炼行为改变,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可操作的视角,在锻炼行为、健康行为领域引起广泛关注。但一个理论模型中包含如此多的结构,彼此之间是否存在重叠或交叉,彼此之间又存在怎样的相关、互动、因果或共变关系,一直是亟待进一步证实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