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脑电 :
皮质脑电监测由德国神经外科学家O.佛斯特等于1934年首次运用,他们在皮质脑电监测的指导下进行了癫痫灶的精确定位。随后,由美国神经外科学家W.彭菲尔德和加拿大神经外科学家H.贾斯珀于1954年共同设计出硬脑膜外电极,并将其应用于手术中,进行脑电波的监测,使得这一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
皮质脑电可直接记录大脑皮质的神经电活动,因此具有其他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它的主要优点有:①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皮质脑电记录在保持高时间分辨率优势的同时,又避免了硬脑膜、颅骨、头皮的衰减作用,其准确度及灵敏度均明显提高。因此,通常认为通过皮质脑电记录到的神经电活动的信号源,是来源于临近电极周围的皮质。②高信噪比。皮质脑电信号在传导过程中的衰减极少,可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信号中的高频部分,因此可以得到较高信噪比的信号。其缺点有:①有创。皮质脑电信号只能通过开颅或其他复杂的手术从患者身上获取。②病灶对信号的影响。在采集到的信号中可能会携带因病灶活动而产生的信号噪声和伪迹,因此,在后期的数据分析中,要仔细辨别因病灶活动而引起的噪声,并小心地剔除。
皮质脑电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成为国内外许多神经外科中心所必备的临床技术之一,为癫痫功能神经外科的术前痫灶定位及术中痫灶监测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