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直流电刺激 : 将该技术与fMRI、PET、EEG等神经生物学影像技术配合,可以研究行为与神经生理学基础之间的关系。与经颅磁刺激不同,经颅直流电刺激并不直接激发动作电位,而是对已经兴奋的脑皮层进行...
颅内自我刺激 : 1951年,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奥尔兹与皮特·米尔纳发现对大鼠的脑隔区进行电刺激能够产生奖赏作用,并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发现,大鼠在操作性条件反射箱中,为了获得脑隔区的刺激,能够以每小...
无条件刺激 : 巴甫洛夫实验中所使用的食物,当食物被吃到嘴中,狗会自动地、无条件地分泌唾液,这时食物就是无条件刺激。任何一个不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共同出现若干次之后,由于多次的结合...
阈下刺激 : 即个体觉察不到但却能引起一定生理或心理效应的刺激。作用于各种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产生感知觉。那种刚刚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低于绝对感觉阈...
刺激泛化 : 苏联生理学家I.P.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现象时发现,当狗学会对一个高音产生唾液分泌反应以后,另一种稍低的音调也会促使它产生唾液分泌反应,这种条件反射自动扩展到条件刺激以外的其他刺激上...
刺激-反应一致性效应 : 由美国心理学家P.M.费茨和C.M.西格于1953年提出。测量相容性程度的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主观评价法。让被试从几种刺激-反应(S-R)组合中,选择他们认为最合适、最可行的,也就是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