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外记录

2024-02-23

    胞外记录 :

鉴于认知心理过程和行为控制都是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因此,如果在个体完成认知和行为实验任务的同时,能记录下对应功能脑区的神经细胞的电活动,就可以揭示脑感知觉信息加工、认知决策、学习记忆、注意调控等诸多认知心理过程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例如,在实际研究中,面孔识别的特征信息加工机制、模仿行为神经基础的镜像神经元系统等都是利用这一技术揭示的。

神经元未受刺激时,细胞膜会维持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当神经元发生兴奋性活动时,钠离子通道迅速开启,胞外高浓度的钠离子沿浓度梯度进入胞内,使膜电位在一瞬间迅速去极化,产生动作电位,就会在兴奋区和静息区之间形成电位差,这种电位差可通过胞外电极予以探测和记录。实际上,采集到的这些动作电位的信号都非常小(小于1mV)且伴有杂波干扰,因此,需要借助信号放大器及通过低通和高通滤波才能得到有用的信号。

由于胞外记录需要将微电极植入脑组织,属于侵入式技术,因此多用于麻醉或清醒动物的在体记录。记录时常借助立体定位仪确定记录脑区,使用的电极种类有玻璃微电极、聚对二甲苯涂层钨丝电极等。在记录过程中,一般会有前置放大器接收记录电极的输入信号,用于低倍放大生物电信号,以免在传输过程中损失信息。通常还会根据需要记录肌肉、心血管、呼吸系统及相关设备的电位情况,并在主输入中予以扣除,从而提高记录系统的信噪比,对输入的信号进行进一步的放大和滤波。最后借助相关软件,对记录到的信号进行在线或线下分析,根据信号幅度和波形,能够分拣出不同的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