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侵犯理论

2023-12-15

    精神分析侵犯理论 :

其基本观点和思想由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提出,后人根据他关于潜意识的思想方法论,将有关侵犯的论述,特别是按照精神分析的思想逻辑来看侵犯时衍生的思想,整理成关于侵犯的一种社会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强调人格的动力心理过程,即构成人格的各种因素或力量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由于人的有意识的思想、情感、行为,如梦、神经症症状、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失误、艺术创作、战争等,不能在意识生活的范围内得到合理的理解,因此他假定,在意识之下,存在某种人永远意识不到的力量或过程,即潜意识。正是潜意识的力量及其活动过程,决定了人的意识的生活内容。构成潜意识的实质内容,是作为种族遗传结果的各种本能的原始冲动力量。因此,本能及其理论建构,是精神分析及其侵犯理论的基石。

弗洛伊德在他早期的著作如《本能及其变化》(1915)将本能划分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分别指向个体自我保存和种族延续。后来,一方面由于奥地利精神病学家A.阿德勒主张,任何有关人性的理论都必须对人类侵犯行为作出解释,另一方面由于亲身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威胁、恐怖、屠杀、破坏等现象并深受其害,弗洛伊德在《超越快乐原则》(1920)中对本能理论加以修正,将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合为生的本能,并与之对应提出死的本能,指个体生命内部固有的破坏性力量。这一思想深受进化论影响,后者暗示着一切生命形态都起源于惰性的无机物,是无机物之间各种自然力相互作用的结果;最初的生命形态是脆弱的、不稳定的,极易恢复到惰性的原始稳定状态,即非生命状态。由此,弗洛伊德推论,当各种自然力在进化过程中作用于无机物并使之成为生物体时,死的本能也同时在生物体中形成;尽管人类生命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已远离那些原始生命形态,但它仍然携带着一种恢复到稳定的非生命状态的内在倾向,这就是个体生命中表现为心理能量的死亡本能。所以,生命乃是绕道走向死亡的过程。无论生的本能还是死的本能,都是储存于个体内部的心理能量,而且是一个不断积蓄的过程,必须以某种方式释放出来,否则将导致某种神经症。能量释放的过程就是现实人类生活的各种表现形式,各种生命运动方式正是释放心理能量的不同途径。

虽然死的本能字面含义是指向个体生命自身的,但通过精神分析的冲突理论和能量置换机制,它得以解释社会生活的几乎全部现象。正是生的本能对死的本能的对立或冲突,才抑制了死的本能的作用,或迫使它以间接的变换方式加以表现。只有当个体生的本能,即力比多开始衰竭直至耗尽之后,死的本能才在这种对立中逐渐获得优势,从而导致个体生命的自然衰老和死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死的本能虽然因生的本能的对立而处于抑制状态,但它的能量仍然以积极活动的潜意识方式在个体生命表面的平静之下“沸腾着”,并寻求出路,表现为个体的各种自伤行为或受虐倾向,极端情况下表现为自杀。大多数情况下,死的本能通过能量置换被疏导而指向环境中的他人或对象,从而表现为破坏性的或杀戮性的侵犯行为,并以此得到替代的满足。在弗洛伊德看来,破坏性的侵犯行为是人类本性的一个方面,任何试图消除侵犯行为的社会努力都是徒劳。我们所能做的,只是给作为死的本能表现形式的侵犯驱力提供一些安全的发泄渠道,如从事艺术创造、探求科学真理等。

这个理论在一般的文化生活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但由于难以展开实验研究和验证,它在社会心理学中虽然独树一帜,却不构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