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因,M.

2024-02-02

    克莱因,M. :

生于德国科卢兹镇,卒于英国伦敦。1900年前后在维也纳大学学习艺术与历史。1914年初次接触S.弗洛伊德的著作,对精神分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17年,开始接受S.费伦茨的分析治疗,并在其鼓励下立志从事对儿童的精神分析。1921年应K.亚伯拉罕之邀到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担任儿童治疗专家。1922年加入柏林精神分析学会。1924~1925年跟随亚伯拉罕学习精神分析。1925年应E.琼斯之邀赴伦敦讲学,并于次年移居伦敦,后一直在英国精神分析学会工作。

克莱因提出一种过渡性客体关系理论,开启了精神分析从本能驱力模式向客体关系模式转变的先河。她认为客体不仅是本能驱力的客体,还是相对于婴儿自身的客体,包括婴儿的可依赖性、爱、贪婪、仇恨和嫉妒等心理特征;区分了好与坏、内部与外部及部分与整体的不同的客体;重视早期的母婴关系,认为其决定着婴儿的心理发展;指出婴儿生来具有潜意识幻想,且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诸多心理防御机制,如投射、内投、分裂、投射性认同、内化等;认为个体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偏执-分裂样和抑郁性两种心态;提出游戏治疗法,通过观察和解释儿童的游戏来接近儿童的潜意识幻想,尤其注重对儿童的游戏行为和移情现象的解释与分析。她的儿童精神分析开拓了理解婴儿早期生命历程的路径,为理解弗洛伊德的“昏暗且朦胧的时代”提供了概念框架和研究工具。

她著述丰厚,主要著作有《儿童精神分析》(1933)、《精神分析的进展》(1952)、《精神分析的新方向》(1955)、《感恩与嫉妒》(1957)、《儿童分析记事》(1961)、《我们成人的世界及其他论文》(1963)。其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具有世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