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逸行为 :
在实验室条件下常用的厌恶刺激包括足底电击、强迫游泳和同性攻击等。这种厌恶刺激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负面情绪反应,包括恐惧和威胁。在厌恶刺激下往往会产生两种类型的行为:逃逸行为和躲避行为。当执行某个动作来终止正在进行的厌恶刺激时发生的是逃逸行为。如果在接收到厌恶刺激来临的信号时执行某个动作避开这种刺激则是躲避行为。
逃逸行为常常用在研究学习记忆的实验中。比如在衡量学习记忆的莫里斯水迷宫实验中,记录逃逸时间的长短作为学习记忆的指标。实验动物往往厌恶处于水中的状态,会本能的寻找平台从水中逃脱,游泳到平台的时间越短,表明学习记忆能力越强。在经典的穿梭箱实验,将实验动物放入,当一边通电时,动物跳到另一边,这也是逃逸行为,动物受到足底电击后发生跳跃来终止受到伤害。如果电刺激之前给予一个声音信号,经过训练后,一听到声音就跳,则发生了逃逸行为向躲避行为转化。逃逸行为的减少,躲避行为的增加表明学习记忆能力的提高。
逃逸行为缺失也作为情绪抑郁的一项指标,比如在习得性无助实验中。在进行经典的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重复给予狗无法躲避的电击,随后即使在其可以逃脱或躲避电击的情况下,它也不会采取行动逃跑;而先前没有接受无法躲避的电击的狗,在随后受到可以躲避的电击时能够成功逃跑(详见自我挫败)。这也在实验鼠中得到验证,并且用人做被试重复实验(使用大噪声而不是电击),也得到相似的结果。这种不逃跑和保持消极状态是抑郁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