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幸福感

2024-01-28

    社会幸福感 :

社会幸福感的理论源自哲学、社会心理学、文化解释理论以及健康心理学思想。有学者主张社会幸福感指个体同社会支持网络联系的程度,或者是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相处的质量以及自己与社会组织等社会机构的联结程度的评估;还有学者认为社会幸福感是个体对社会生活的满意感,或者是个体在社会中获得的尊重和需要的满足程度。美国心理学家C.L.M.凯斯于1998年整合上述观点,提出了社会幸福感的5个可操作维度:①社会接受。对生活和认知拥有积极态度且能接受人类的差异。②社会实现。相信人们、集体和社会有潜力且能积极发展和成长。③社会贡献。认识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的有用性且能被社会和他人认同或重视。④社会和谐。对社会和社会生活感兴趣,能发现其中的意义且有一定程度的理解。⑤社会整合。有归属感,能从社会获得安慰和支持。凯斯还构建了现代心理健康的双因素模型,即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是一个联合的评估体系。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构建了积极心理健康模型,从积极情绪(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功能(心理幸福感)和积极社会功能(社会幸福感)3个方面来阐述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概念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在公共领域所面临的社会挑战。社会幸福感的研究完善了幸福感的概念模型,拓宽了幸福感的研究视野,增进了人们对幸福感的理解。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整合不同的幸福感理论模型,联结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是未来研究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