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幸福感

2024-01-28

    心理幸福感 :

幸福感研究的主流范式是主观幸福感,此外还有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等。心理幸福感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层面,社会幸福感更加关注个人在工作、生活和学习方面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心理幸福感强调幸福感所具有的心理意义,即个体内心深处的心理需要所获得的满足情况或水平。美国心理学家C.D.里夫认为心理幸福感主要指人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不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该观点建立在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或美国心理学家A.H.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的基础上,认为幸福是人的自我实现。心理幸福感影响较大的理论有3种。

①A.S.沃特曼的个人展现理论。该理论更强调人与真实自我的协调一致。他将幸福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表现,即当人投入到与深层价值最匹配的活动中并达到自我实现时产生的愉悦;另一种是尽情享乐,即生活或心理需要在活动中得到满足时的幸福体验。

②里夫等人的六维模型。由里夫等人于1989年提出。模型包括6个维度:自我接受、个人成长、生活目标、良好关系、环境控制和独立自主。六维模型自提出后就成为国内外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基于六维度模型编制的心理幸福感测评工具广为流行。

③R.M.瑞安和E.L.德西的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的定义中包括自我实现及其意义与途径。他们认为,自我决定既是能力也是需要,而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是幸福感的3个基本要素。

心理幸福感的提出和研究弥补了主观幸福感在概念上和测量上的种种局限,并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