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差方程 :
德国天文学家F.W.贝塞尔18世纪至19世纪初,天文学家常用耳眼法观测天体事件的星体运行规律,该方法要求研究者通过观测天体何时经过望远镜目镜中的一条线来加以记录星体事件的运行时间及位置。1795年,英国皇家天文台(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N.马斯基林的助手记录的星体通过目镜中基准线的时间总比台长观测的晚半秒钟,因此受到警告。
此事被德国天文学家F.W.贝塞尔知晓,他猜测这种偏差可能不是由于助手的能力不够而导致的,而是存在其他的影响因素。贝塞尔认为,可能是由于个体之间对事物的反应有差异,从而导致记录的时间存在差异,也就是不同个体之间其反应时是可能存在差异的。贝塞尔与其他一些天文学家比较了他们各自记录的星体经过时间后,发现他们之间存在一致性的系统差异,一些天文学家常常比另一些天文学家作出了更快的估计。在对星体经过望远镜的基准线作出反应时,天文学家之间的这种差异被称为人差方程,且这种差异后经多方验证。后来,荷兰生理学家F.C.唐德斯将天文学家的人差方程问题作为反应时的测量引入了心理学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