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病理学 :
心理病理学的英文psychopath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psycho意为灵魂,pathos意为受难,logos意为研究,合在一起即定义为心理疾病的起源、发展及症状。
早期观念认为精神疾病是受到宗教信仰和迷信的影响,归因于恶灵、魔鬼。精神疾病的患者通常饱受折磨,医生希望通过这种折磨使患者恢复理智,未恢复理智的则被处决。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精神疾病并非由恶灵或者魔鬼所致,而是源自大脑。他推测精神错乱是由于体内的体液失衡造成的,这些液体分别是:血液、黑胆汁、黄胆汁、黏液。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心灵、身体和精神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这些元素的不平衡可能会带来痛苦或者使个体内部失衡。这一观点一直持续到17世纪。在18世纪的浪漫主义运动中,哲学家J.J.卢梭提出童年时的创伤经历可能对成年期产生影响。19世纪,受到卢梭的理论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奥地利心理学家S.弗洛伊德创立了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通过与患者交谈来治疗患者。1913年,德国精神病医生和哲学家K.T.雅斯贝斯将心理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心理病理学这一学科。
心理病理学主要探讨心理障碍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形成的心理、生理机制。主要观点有:①精神分析观点,主要探讨早期婴幼儿经验与以后心理异常的关系。②学习理论的观点,强调以普通心理学为指导,遵循人类行为形成的原则来探讨心理病理现象,从可观察到的行为出发研究学习而来的心理适应特点,并且假设它们与正常行为的机制完全相同,因而不需强调器质或神经生理的特点。
心理病理学是精神病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基础之一,其主要任务在于发现和探讨心理障碍的科学事实,而不在于技术和应用。但某些也被命名为心理病理学的专门研究课题或系统知识,则是基础和应用并重的,包括许多特殊的心理特性,如焦虑心理病理学、嫉妒心理病理学、攻击性心理病理学等。
精神活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复杂的过程。许多精神障碍病因仍未探明,尚缺乏有效的诊断性生物学指标,因此还需加强对心理病理学的研究。临床的诊断主要是通过询问病史和精神状况检查来发现精神症状,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而得出,掌握精神症状在临床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