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困扰

2024-01-03

    日常困扰 :

由美国心理学家R.S.拉扎勒斯于1981年提出。他将这一概念应用到日常困扰和日常乐事量表中,该量表包括117个条目,要求被试在一天结束之前完成。每一个条目都是一个生活事件,每一个条目被区分为日常困扰与日常乐事,并按照0~3分计分(0=不适用,1=有一点,2=很多,3=特别多)。日常困扰和日常乐事的分值用来估测压力的程度。

广义地说,日常困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的压力,其特异性表现在同一件事会让一些人感到有压力,另一些人却不会。一般在缺乏社会支持和自我排遣的情况下,诸如交通阻塞、邻居争吵等生活中时常出现的小烦恼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使人比在正常状态下更容易发生心理损害。日常困扰有时被定义为令人烦恼、沮丧、痛苦的要求,这些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后又被定义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的日常交互影响中产生的较小的令人烦恼和沮丧的事件。拉扎勒斯认为日常困扰是那些被个体评价为对健康有损害作用或威胁到健康的日常生活中的经历和情境。日常困扰与压力相关的心理症状关系很大,它常常造成压抑、焦虑等症状。另外,相对于工作环境或学习环境等,家庭因素对日常困扰的影响更大。

日常困扰对评估生活中的压力有很大益处。从长期来看,个体在一段时间内经历的事件有可能是正性生活事件,也有可能是负性生活事件。从短期来看,生活中的琐事可能对人造成一些烦恼乃至困扰。这部分困扰短期内未必能导致压力或者心理损害,但长期积累可能就会导致压力甚至疾病状态(这种疾病多是焦虑谱系的)。对于日常困扰的研究可从其中一个方面单独开展,也可将其与重大生活事件联合起来进行,通过量表的形式反映被试的心理应激状态。这方面的研究将有助于阐明日常困扰的产生机制,从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来减弱它对心理健康的危害。因此,评估个体的日常困扰程度可以很好地预测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并提前干预。在评估日常困扰时应特别注意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