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堤效应 :
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G.A.马拉特等提出。是用于解释吸毒者复吸机制的认知-行为模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认知-行为模型认为,复吸的影响因素包括高风险情景、应对、自我效能、情感、对药物生理反应的期待和破堤效应。当戒毒者面临高风险情境如负性情绪和急性戒断反应等时,有效的应对可以增加自我效能感,从而降低复吸的风险。而无效应对降低了自我效能,产生罪恶感和导致全面复吸,即为破堤效应。认知-行为模型中的诸因素为非线性关系。2004年,美国心理学家K.A.威特科维茨和马拉特根据众多研究对复吸的认知-行为模型进行了修订。在新的模型中,高风险情景包括基本过程和阶段性反应过程。基本过程又包括稳定的危险因素如家族史、社会支持和依赖性、认知过程和躯体戒断反应。阶段性反应包括情绪状态、应对、成瘾物质使用及其直接后果。破堤效应既是成瘾物质使用的后果,又是促进成瘾物质使用的行为,是决策行为受损的表现。
破堤效应的产生与个体的归因方式有关。如果个体将偶吸归因为个人内在的、稳定的和普遍的因素,做悲观的归因(如认为自己缺乏意志力),就容易出现破堤效应。如果个体将偶吸归因为外部的、暂时的和可控的因素,做乐观的归因(如认为自己对高危情境应对失败),产生破堤效应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个体就会继续保持控制感。破堤效应在心理学层面解释了复吸的机制,为戒毒和杜绝复吸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