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效应 :
高温环境通常指29℃以上的环境温度,其影响可分为急性效应与慢性效应。50℃以上的高温会引起皮肤的灼热感、疼痛甚至烫伤,这些都属于人体对高温的急性效应。慢性效应是指若长时间暴露于29℃以上的高温环境中,即使温度没有达到疼痛或者烫伤的程度,有机体的热平衡也会遭到破坏,导致深部体温升高,从而产生不良的生理反应与心理反应。当深部体温升高到38℃时,人便会感觉不适,而且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呼吸等生理功能会出现紊乱,人体负荷耐力降低。当深度体温达到39.1~39.4℃,人体排汗率和皮肤热传导量则不再上升,这意味着人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已达极限,若再继续升高,将会有生命危险。
高温导致户外工作者中暑
高温会使大脑的觉醒水平下降,注意力涣散,感觉灵敏度与反应能力降低,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会受到影响,表现为操作失误增多,事故率上升,工作效率下降。在一般情况下,环境温度在27~32℃范围内,体力劳动的工作效率会下降,易产生疲劳。当环境温度高达32℃以上时, 需要保持高度注意的工作、警戒作业及比较复杂的操作性活动就会受到影响。军人有时必须在高温环境中执行任务,如坦克和装甲车乘员,夏季战车内温度可高达57℃,有时还要穿戴防化服等,此时的热效应还会增强,军人的认知能力、情绪状态、反应速度及处置事故的能力都会显著下降。但热效应的作用受个体技术熟练程度的影响,因此,除了在装备设计上要尽可能控制作业环境的温度外,开展高温环境模拟训练也是应对热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