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行为模式

2024-01-01

    固定行为模式 :

多见于动物行为学领域,这种由特定刺激引发对应本能反应的行为模式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可分割的稳定行为序列,一旦被触发,中途便无法停止,而是必须完成直至结束,如人打哈欠的过程。最初,经典的动物学研究认为,在刺激物出现时,固定行为模式必然会被触发,但后来的研究表明,这种行为的产生可能并不是完全自动化的,因此这一术语也常用物种特异行为或物种典型行为来取代。但大体来看,每一个物种都有自己特有的固定行为模式。它和形态特征一样,可作为物种的鉴别特征。

固定行为模式的产生有赖于先天释放机制。先天释放机制包含一系列神经网络,它会对外界感官刺激做出响应,这种诱发动物产生固定行为模式的外部信号又称信号刺激或释放物。虽然这两种描述方式有时会互换使用,但它们之间存在一些区别:信号刺激通常指由动物生存环境中的某些特定刺激所引发的反应,而释放物用于表示同物种之间用于促进彼此交流的刺激物。在实验中,研究者常常无法单独鉴别出固定行为模式,因为它们在不同种群中存在差异。例如,鸟类的鸣叫虽然看起来属于固定行为模式,但实际上它是后天习得的。为了对不同的行为模式加以区分,通常选用隔离的实验方法,将动物与它们的父母和同类(即特定的刺激物)隔离开进行观察。此外,当动物处于不佳的生理发育状态时,固定行为模式也不一定能表现出来。例如,即使有释放物的存在,处于非发情期的动物也不会表现出求爱行为。

固定行为模式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在这种模式下,特定刺激几乎总是会引发相同的行为反应。也正因为如此,固定行为模式被认为是一种“硬线路”的反应。并且行为一旦确立,就很难因环境的影响发生改变。此外,虽然通常情况下灵活多变的行为会使生物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但大多数出现在高等动物中的固定行为模式对个体的适应常常具有重要意义。以灰雁为例,回收蛋的行为是它们的一种固定行为模式,当蛋滚出巢外后,灰雁首先伸长脖颈,然后把下颏压在蛋上把蛋拉回,如果中途有人把蛋拿走,灰雁也将继续完成这一动作。这种固定行为对幼仔的生存非常重要。

在进化过程中,一些物种还通过模仿相应的释放物,获得引发其他物种固定行为模式的能力。这种通过模仿释放物来引发固定行为模式的方式称为编码破译。例如,某些巢寄生鸟类会将它们的卵产在其他鸟的巢中,由其他鸟代为孵化和育雏。幼鸟在孵化后会向其养父母发出某种特殊的刺激,引发养父母喂食的固定行为模式,为自己提供食物,从而提高生存概率。

芦苇莺喂养杜鹃雏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