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

2023-07-24
创伤后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式:(一)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和人群

  灾难后需要心理干预的对象指受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的和心理感染最严重的人。根据灾难对人们心理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的不同,我们将灾难后需要干预的易感人群按其重要性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人群:灾难的幸存者:直接卷入灾难或者接触创伤事件的人群(受害者),诸如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中幸存下来的人;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生存下来的人群,都属于直接接触灾难的人,有着直接的创伤刺激。

  第二类人群:间接卷入灾难的人群:诸如受难者的家属、朋友、同事以及目击者,在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中,很多罹难者的家属一度陷入痛苦中,使得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创伤和巨大的压力,进而出现失眠、头痛、情感解离、麻木等身心反应。因而这类人群也是心理危机干预需要注意和工作的人群。   第三类人群:现场的救援人员以及新闻媒体报道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诸如灾难救灾现场的人民解放军、消防人员、警察、记者、志愿者等,他们虽然不是直接的受难者,但是也或多或少地卷入灾难,因而也是不可忽视和需要干预的人群。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很多在一线报道的记者和新闻媒体人员回到驻地后就产生噩梦,甚至没有办法相信自己已经不在灾难现场了。

  最后一类人群:通过收看新闻,各种媒体而接触到灾难的人群,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幼儿和老人,他们是灾难的易感群体。

  紧急干预的重点是第一类人群,因为这部分人可能灾后急性应激障碍(ASD)及其延迟性应激障碍(PTSD)以及适应障碍的易感人群,这部分也可能是创伤后自杀意向较多的人,因为从轻重缓急看,这部分人是第一时间的干预对象。

  (二)关于心理危机程度的评估

  心理危机评估是指专业心理学工作者利用相关理论和技术对心理危机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进行鉴别、判断的过程。评估是心理危机干预必不可少的工作,在较准确的评估之后才能进行危机干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评估。

  一方面,对灾难后人群的临床表现的评估。即通过心理晤谈,自己的观察,以及简易的心理测验及量表对个体的情绪、认知、行为以及躯体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情绪评估:确认个体在危机状态中表现出的情绪类型。认知评估:是否有注意力过分集中于悲伤事件中导致记忆和识别能力下降,是否有自我否定成分。行为评估:是否有退缩、依赖他人,不能专心学习和做家务,是否有对前途悲观失望、漠视他人的关心和帮助甚至严重的破坏行为。躯体症状评估:如心悸、头痛、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失眠等。

  另一方面,对灾难造成的危机严重程度的评估。一般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个体是否存在生命危险,即是否有自杀、冲动攻击、他杀危险;二是个体是否丧失了原有的社会角色能力,是否与周围环境隔绝或离开原先所处的自然、社会环境。

  (三)危机干预时间及介入时机

  灾难发生后,心理危机的干预需要时间和时机的把握,及时和恰到好处地给予帮助很重要,因为心理危机的干预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不同时间阶段的介入需要不同的危机干预的技巧和方法。心理危机干预的时间,一般在危机发生后的数小时、数天或数周。据灾难发生后的时间推移,危机干预分为3天,7天,一个月不等的阶段,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工作和干预的内容。但是,有的如延迟性的PTSD可能暂时不表现出来,所以还需要后续的干预,及时地掌握临床的表现,对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时机。据严重程度,选择我们的干预的时间介入。

  (四)心理危机的干预的方法

  1.严重事件心理晤谈法。通过半结构化的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个别或者集体进行,自愿参加。通常将地震中涉及的各类人员按照不同人群分组进行集体晤谈。此方法在此次汶川震后早期心理干预亦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施琪嘉通过19个案例详细分析和归纳总结了此方法在震后部队公安武警消防系统人员、新闻系统人员、医护人员和所谓“丧失群体”人员这四部分人中的工作策略、实际经验及遇到的问题。

  2.认知行为疗法。它是一组通过改变思维或信念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心理治疗方法,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疗法。

  3.心理报告法。其实,这是和心理晤谈法非常相似,在72小时之内进行的一种疗法,一个人的形式或是个人访谈的形式,让他们回忆当时看到了什么,自己有什么样的体验。

  4.暴露疗法。此疗法稳定性技术非常重要,让他们处在一个安全的感觉氛围里,是此疗法的前提。

  5.眼动脱敏再加工技术(EMDR)。EMD是一种可以在短短数次晤谈之后,便可在不用药物的情形下,有效减轻心理创伤程度及重建希望和信心的治疗方法。关于眼动脱敏再加工技术的运用,邱永峥等报道了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心理专家在都江堰灾区,通过眼动脱敏再加工技术帮助参加抗震救灾的战士们消除心理压力,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