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理论

2023-09-16
心理资本理论:(一)心理资本的发展历程(纵向比较)

  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经济学、社会学、投资学中,指个体对自我知觉、工作态度、伦理取向及人生信念、价值和认知的综合。CJoldsmith 1988把心理资本描述为影响生产力的人格特征,如生活态度、工作态度、伦理取向、自尊等。

  心理学对它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以及荣格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和Rogers开始关注人性的积极一面,他们的研究对现代心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90年代,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Seligman发起积极心理学运动(positive psychology movement),并在2002年《真正的幸福》一书中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认为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可以纳入资本的范畴。

  美国前管理学会主席、积极组织行为学(POB)创始人Luthans在2004年将心理资本的概念拓展至组织管理领域,认为心理资本是指能够导致员工积极组织行为的心理状态。揭示了除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外,组织竞争优势来源的第四个视角――心理资本,标志着积极心理资本时代的到来。

  (二)相关概念的区别(横向比较)

  在经济学中,资本是指能够用于物质生产并能创造收益的资源,具有可投资、可收益的特点。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来看,资本经历了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的演变。从个人的微观角度来看,个体资本包括:生理资本、社会资本和心理资本。

  生理资本可控度较低,社会资本在个体刚出生时已确定,随后逐渐发展,可控度属于中等,相比而言人力资本和心理资本的可控度较高,而心理资本对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影响度更大。

  (三)中西方心理资本理论维度的差异(跨文化比较)

  对心理资本的认识有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在经济学领域,Goldsmith和Veum认为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早年生活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Daritv认为心理资本主要由自尊和控制点两个因素构成;在组织管理领域,Luthans把心理资本看作人积极心理能力的集合,并根据可测量、可开发、可用来提升工作业绩的POB标准把其分为:自信(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四个维度。自信指的是拥有表现和付出必要努力、成功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的信心;乐观即为对当前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希望是指坚持目标,为了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够重新选择实现目标的路线;韧性是当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够坚持、很快恢复和采取迂回途径来取得成功。Luthans,Youssef,Avolio同时认为还可以考虑将创造力、智慧、幽默、真实性、感恩之心等纳人心理资本构念范畴。由于对心理资本的研究刚开始,其外延有待界定,不排除添加其他维度的可能性。

  柯江林证实本土心理资本的二阶双因素结构:事务型心理资本(自信勇敢、乐观希望、奋发进取与坚韧顽强)与人际型心理资本(谦虚诚稳、包容宽恕、尊敬礼让与感恩奉献。即做事和做人两个方面。人际型心理资本为中国特色。